蚌埠市2011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查考试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客观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所有主观题请写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卡。
第Ⅰ卷(阅读题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题。
鲁迅的“国民性批判”
冯骥才
在盘点20世纪中国文学时,我们都发现了这个奇迹:鲁迅写的小说作品最少,但影响最巨。倘若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奇迹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化的视角,即国民性批判。
作家的眼睛死盯在人的身上。所以,他从这文化视角看下去,不只看到社会文化形态,更是一直看到人的深在的文化心理。那么接下去便是他独有的一种创造:将这文化心理,铸造成一种文化性格,一种非常的人物来。这种人物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个性人物,也不是现实主义文学中的典型人物。他这种人物的个性,全是中国国民共有的劣根性。他是把一个个国民的共性特征,作为个性细节来写的。这就使他笔下的人物具有巨大的覆盖性。比如阿Q,在现实中绝对没有这种人物存在,但在他身上却能找到我们每个人的某一部分的影子。
进一步说,这种共性,不是通常那种人所共有的人性,而是一种集体无意识,是一种文化的特性。这个“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特有的文化性格。这种性格放在小说人物身上是一种个性,放在小说之外是一种集体性格。当一种文化进入某地域的集体的性格心理中,就具有顽固和不可逆的性质。当然,任何民族的文化性格都是两面的,一面是优根性,一面是劣根性。但作家的思维天生是逆向的;文学的本质是批判。当它面对文化性格时,肯定要先批判国民劣根性的一面。
鲁迅是第一位创造性地使用这个文化视角,来观察、感受、认识、分析和批判生活,然后升华出这种独特的“文化人”来的作家。他的小说的人物不完全是这种“文化人”。比如祥林嫂、孔乙己、闰土等,虽然具有世纪初中国人的某些集体性格特征,但还不是纯粹的“文化人”。阿Q则是鲁迅自觉创造的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这种人物所具有深刻的认识价值,学者们多有论述,我只想说,从这里,我们一下子找到了中国社会痼疾最本质的缘故。
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它不仅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是专门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他始终是瞪着眼看世界,和瞪着眼写他的小说。
鲁迅是充满责任的作家。他压给自己的使命是剪断古老的精神锁链,唤醒世人迟钝的心,催动国民的自审与自奋。他主要想影响比较高层的知识分子,通过他们去影响一般知识分子,最后影响到大众。他的文学最初是作用于“小众”范围之中的。他的思想之所以能够通过层层影响,直抵时代大众,就足以表现这种思想强烈的现实意义及其力度了。
1.从原文看,下列关于“文化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文化人”是一种特有的文化性格,它是特有的文化铸成的。这种性格放在小说人物身上和小说之外有不同的体现。
B.鲁迅在祥林搜、孔乙己、闰土等文学形象上,更多地表现了民族性中的“优根性”,因此他们还不是纯粹的
“文化人”。
C.“文化人”体现为文化性格的两面性,这是任何民族都县备的特征:一面是优根性,一面是劣根性。
D.“文化人”不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