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周测卷三(2.29)答案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2题。
博浪沙①
【元】陈孚
一击车中胆气豪,祖龙社稷已惊摇。
如何十二金人②后,犹有人间铁未销?
督亢陂
【清】赵俞
提剑荆轲勇绝伦,浪将七尺殉强秦。
燕仇未报韩仇复,状貌原来似妇人。
【注】博浪沙:位于今河南省原阳县城东郊,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即诗中“祖龙”)东巡时曾在此遇刺,因铁椎“误中副车”而侥幸逃脱。②十二金人:秦始皇所铸十二大铜人像,《史记》载,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牧天下兵,聚之咸阳,销以为钟鐻、金人十二,重各千石,置廷宫中”。
1.就题材而言,以上两首都属于 ▲ ;内容上,二诗都写到了历史人物 ▲ 。 (4分)
2.陈诗称赞“一击车中”的原因是什么?你觉得诗人赵俞支持这种做法吗?请结合《督亢陂》诗略作分析。 (10分)
1.咏史诗(写“怀古诗”亦可给分),张良。 (每空2分,共4分)
2.陈诗认为,张良敢于起身反抗暴秦,勇气可嘉,(2分)并且在博浪沙狙袭始皇意义重大,某种程度上动摇了秦的统治基础。(2分)
不支持。陈诗通过“勇绝伦”的荆轲与“似妇人”的张良一死一生、一败一成的对比,意在表明成大事不能靠匹夫之勇,须有大智慧、大谋略才行。对于“一击车中”这种 冒险做法,诗人显然是不认同的。(观点1分,“对比”手法1分,主旨概括2分,指出“一击车中”的问题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3-4题。
天香·烟络横林
[宋代]贺铸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不眠思妇,齐应和、几声砧杵。惊动天涯倦宦,骎骎①岁华行暮。
当年酒狂②自负,谓东君、以春相付。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幽恨无人晤语。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注:①骎骎(qīn):马疾奔貌,形容时光飞逝。②酒狂:《汉书·盖宽饶传》:盖自语曰:“我乃酒狂。”
3. 本词前三句写旅途中 时的目之所接、耳之所闻,表达出作者内心的 之情。(4分)
4. 这首词下阕虚实结合的手法特色鲜明,试作赏析。(10分)
3. 黄昏 伤感悲凉(每空2分,共4分)
4. ①“流浪征骖北道,客樯南浦”是实写,通过刻画流浪奔波之苦,体现作者这些年来的仕途坎坷与悲伤郁闷之情。②用了“酒狂”的典故是虚写,回想当年自己年轻时尚气使酒,自视甚高,意气风发的状态。③想象和联想,虚写了依赖明月知道过去游冶去处,把她带到我这又送到她那里去的场景,表达了作者的思念之情。(每点3分,表达1分)
【翻译】烟雾笼罩树林斜阳落入远山,黄昏的钟鼓声断断续续传来。烛光映照窗户蟋蟀如催机杼,每个人都怨恨这清秋的风露。睡不着觉的那些可怜的思妇,在风声虫声中送来声声砧杵。这声音惊动了漂泊天涯的倦客,才发现又已到了岁暮时节。
想当年我曾经以酒狂而自负,以为春神把三春的美景交付。想不到终年流浪奔波于北路,有时候也乘坐征船离开南浦,满腔的幽思也无人可以倾诉。依赖明月知道过去游冶去处,把她带到我这又送到她那。
三、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