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四川省阆中市高中部编版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 高三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8页48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四川省阆中市高中部编版高三下学期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文档介绍:
阆中市高中2021年春高2018级4月教学质量检测
语文试题
(时间:150分钟 满分:150分 )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1-3小题。
“礼”“法”均为人君所设立,都带有制度性。“礼”是用来防止超越道德界限的,“法”是用来惩治为非作歹、祸乱社会的。《论语·为政》有云:“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用“政令”和“刑法”,民虽然可以暂时避免犯罪,但不是自觉地遵守法规,因此对犯罪并无羞耻心;如果用“道德”和“礼教”,民则有羞耻之心,而且能走上正道。这说明,用“法”和“礼”在效果上是不同的。“法”具有强制性,是在人们犯错之后加以惩治的,它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起的是规范作用,它是在教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在人们犯错之前就加以防止,要靠长期养成,所以在道德上带有自觉意义。
荀子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提出“礼法”这一概念。从一定意义上说,“礼法”这一概念包括“礼”又包括“法”,这两者是相关的。荀子说:“故非礼,是无法也。”我们可以解释为,离开了“礼”,“法”是无法合理地建立和起作用的。“礼”是规范社会存在的一种根本制度,或者说它可以是指导“法”的根本原则。“礼”与“法”从制度上说虽是两套,但有着互补和从属的相联关系,因此从精神上说则是一贯的。就这点看,荀子提出“礼法”这一概念对古代中国社会生活的治理,应是十分有意义的。“礼法合治”应是维系中国古代社会的根本制度。
从中国社会的理想形态看,它应该是一个“礼法合治”的社会。“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出礼”达到危害社会秩序的程度,就要用“刑法”来制裁,但有的情况下“出礼”并未达到危害社会的程度,就并不一定要被绳之以“法”。例如,儿子辱骂了父亲,这当然是“违礼”的,可是并不需要用“刑法”来判罪。“礼”涉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是不可或缺的,因此,要制定各种“礼”的制度。这正如孔子所说:“安上治民,莫善于礼。”“礼”是起教化的作用,“法”是对犯法的人起惩治的作用,因此,圣人既制“五礼”又制“五刑”,以保证社会的安宁。就这点看,“礼”“法”虽为两套不同功能的制度,但对社会来说都是不可少的。
从当前中国社会的现实看,我们能否通过继承儒家“礼”的精神并吸收和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建立一套适应当代中国社会“礼法合治”的社会制度呢?我想,这无论如何是我们应该研究的问题。
(摘编自汤一介《儒家的“礼法合治”》)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礼”用于防止道德败坏,而“法”则是其进一步的补充,二者都是制度的产物。
B.“礼”是积极主动的规范,禁恶于未然;而“法”则带有强制性,是惩恶于已然。
C.做出越“礼”的行为即为“出礼”,可能为“法”所不容 ,需要用“法”来制裁。
D.“礼”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它对规范人们的生活、教化民众有着重要的作用。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第一段引用《论语·为政》的话,论证了“礼”与“法”在功用上的区别。
B.文章第二段基于对荀子观点的认同,阐述“礼”“法”关系,进而提出自己的论断。
C.文章第三自然段举例阐明“出礼入法”应是儒家说明“礼法合治”的重要命题。
D.文章论及“礼”“法”“礼法”“礼法合治”等多个概念,条理清晰,层层深入。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法”的作用易见成效,而“礼”则难立竿见影,所以从效果上看,“法”更有优
越性。
B.“礼”“法”有从属关系,在精神上是一贯的,可见中国社会是先有“礼”,再有“法”。
C.“礼法合治”就是既重“礼”也重“法”,二者皆不可偏废,以此来保证社会的安
宁。
D.只有吸收消化西方“法治”的精粹,才能建立一套更适应当代中国的“礼法合治”
制度。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4-6小题。
助力脱贫攻坚,推动乡村振兴,文化脱贫不可忽视。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乡村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近日,《团结报》记者采访了中国文化管理协会常务副主席梁鑫华,就乡村文化振兴激发乡村内生动力进行了专访。
记者: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为何要强调乡村文化振兴?
梁鑫华:乡村文化是优秀的可再生资源,是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乡村文化振兴,对“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等目标的实现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既是乡村振兴的有机组成部分,更是乡村振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