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六中 2020—2021 学年(下)高 2021 届第五次月考
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 分钟 满分 150 分
一、现代文阅读(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①中国诗与中国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虽分属于语言和造型两个艺术种类,有着各自的 审美特征,然而二者间却紧密相连。中国诗与中国画在文化基础、境界追求,以及对情与意的表达上是一 致的。正因为此,在中国文化的演进过程中,诗与画成为中国文人表达情志的两种重要手段,故有“诗是 无形画,画是有形诗”等关于诗、画关系的经典表述。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共同的根基。中国诗与中国画本身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 中体现,它们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养,有着高度的文化同一性。从文者和****画者若离开了对中国传统文 化的学****单取诗词、绘画之形,虽异常刻苦,往往也只得其表,难取其实。同理,欣赏者如果没有对中 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把握,在优秀的中国诗词与中国画面前,也将难以体味出其丰富的内蕴与妙处所在。
③境界是中国诗与中国画所崇尚的追求。伴随禅宗思想的演进,中国传统文人对境界的追求更上层楼。 中国诗与中国画在唐宋时期的高度发展,正与此有极大关系。禅宗对中国古典文艺美学影响的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使中国文人的审美经验与审美追求臻于境界化。代表人物首推唐代诗人、画家王维。王维的诗与画充分体现了对“空、远、静、寂”的境界的追求。王维以禅境入诗境、画境。苏轼评价王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可见王维的诗境与画境是统一的。当然,中国诗与中国画对境界的追求,与道家“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主张,儒家诗学“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追求等都有着重要的联系。
④诗词、绘画是中国文人用以表达内心情感的重要手段。北宋文人画家群体尤其体现了这一特点。他们的诗与画“主情”,突破了唐代以前中国诗、中国画以叙事、再现为主的特点。苏东坡以诗的形式阐述绘画道理时写道:“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赋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回过头来,我们再品读苏东坡的诗,欣赏苏东坡的画,正如其所崇尚和追求的境界。一言一语,一笔一墨无不关乎情,“形似”显然不是他所在意的。在传统儒家诗学看来,无论是诗词还是绘画,创作者往往注重通过“比兴”的手段,引发人的思考,笔不到意到,或笔在此而意在彼。“借物抒怀”“托物言志”是中国诗词与中国画共同的表现手法。因为对自然的观照,中国文人崇尚天地之清悠,进而荒寒之境,在中国文学艺术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席位。
⑤由此可见,中国诗与中国画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互相映照,彼此生发。现代学者钱锺书说,“诗和画号称姊妹艺术。”有人进一步认为,它们不但是姊妹,而且是孪生姊妹。中国诗与中国画的创作者和欣赏者, 都需要在传统哲学、诗词、绘画三方面融会贯通,才能在文学艺术的鉴赏与创作上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摘编自冯朝辉《“孪生姊妹”:中国诗与中国画》,《光明日报》2020 年 9 月 25 日)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中国画与中国诗分属不同的艺术种类,具有不同的审美特征,但其追求的境界是一致的。B.儒、释、道三家学说是中国诗与中国画共同的根本,也是诗与画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