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1950年1月,北京市军管宣布收回美国等国兵营及其他建筑的地产权。新中国顶住美国威胁,一方面揭露美国“撤侨”真相,一方面催促前美国官方人员尽快离开中国。到4月30日,美国撤回其全部驻华外交人员。这反映出当时中国外交( )
A.坚持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 B.保持了对外关系的延续性
C.面临两大阵营的激烈斗争 D.打破了美国外交遏制僵局
2.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 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 )
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 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
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 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
3.1954年6月至9月,我国有组织地开展了宪法草案的讨论和宣传活动。据统计,许多地区的参与者超过当地成年人口的70%,有些地方甚至超过90%,共收到118万多条问题、意见和建议。这一活动( )
A.保证了宪法的社会主义性质 B.增强了人们的民主参与意识
C.标志着社会主义时代的到来 D.反映了过渡时期的根本任务
4.1954年6月以后,全国各地报纸、杂志都以极大的篇幅登载阐明宪法草案的通俗文章,广播电台连续举办宪法草案讲座,各出版机关一共出版了1184万册宪法草案单行本和大量有关宪法知识的书籍。民族出版社还将宪法草案译成蒙、藏等民族文字。这些做法( )
A.完善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使人民群众真正成为了国家主人
C.推动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建立 D.有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5.1953年5月,中苏签订“5.15协定”,包含苏联技术援助91个新扩建工业项目,1954年底确定为苏联援华项目156项。1956年,援华苏联专家人数达到高峰,为3 113人。“5.15协定”( )
A.推动了中国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B.使中国坚定了“一边倒”政策
C.帮助中国顺利完成社会主义改造 D.配合了中国国家发展战略需要
6.1955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陈云提出,在保持农产品出口的同时,也应该出口一些工业品,利用我国工业品成本低廉的优势打开国际市场,尽可能换回更多的外汇,用于在国际市场上购买国内工业生产必需的设备和原料。这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中国( )
A.基本实现了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型 B.力争使工业化与对外贸易相互促进
C.优先出口工业品的计划得以实施 D.农业集体化运动保障了工业化建设
7.1954年,新中国在日内瓦亮相,为印度支那问题的和平解决提出建设性建议;1955年,中国代表团在万隆发出"求同存异"的呼声;2017年*******主席在日内瓦发表主旨演讲,提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型国际关系理念。这说明( )
A.中国逐渐成为国际政治舞台的领导者 B.综合国力决定外交话语权
C.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和平外交符合各国共同利益
8.1956年,苏联驻华使馆对《论十大关系》进行分析后做出评论:在***提出的干顿方针中,最重要的几项同苏共二十大的决议紧密相关,尤其是在强调提高人民群众福利和进一步发扬民主问题等方面。这表明当时中苏两党之间( )
A.对苏共二十大的决议态度基本一致 B.都认识到需要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
C.都在思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问题 D.都以提高福利和发扬民主为工作中心
9.1957年,***在《关于我国民族政策的几个问题》中讲道:“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对外曾是长期受帝国主义压迫的民族,内部是各民族在革命战争中同甘苦结成了战斗友谊,使我们这个民族大家庭得到了解放。”这段话主要说明了( )
A.1954年宪法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B.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C.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各少数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相互交错的分布格局决定的
D.在旧中国,少数民族长期遭受民族压迫和民族歧视
10.1960年,安徽省公布“评工记分、包工包产”的方案后,南新庄群众纷纷利用庄前屋后的空地扩种瓜菜,以弥补口粮之不足,家家赶修厕所,大搞积肥,户户筹划养猪,添置农具,农村生产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材料反映( )
A.农村经济管理的调整探索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
C.农村计划经济体制被打破 D.城乡经济差异有了显著改善
11.1969年7月尼克松从关岛出发经亚洲五国到罗马尼亚访问。8月20日尼克松对同行的罗杰斯国务卿说希望在适当的时期抓住适当的机会同中国对话。美国的举动( )
A.旨在应对欧洲政治一体化的冲击 B.反映美国战略重心转向亚洲
C.是基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