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检测卷--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3页73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第六单元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检测卷--2021-2022学年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docx
文档介绍:
第1页,共10页
第10页,共10页
第六单元检测卷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5小题,共50分)
北洋军阀统治的前半期,中国政治斗争的焦点问题是( )
A. 改良主义与暴力革命的手段之争 B. 责任内阁与总统权力之争
C. 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之争 D. 专制独裁与民主共和之争
鲁迅在《南腔北调集·(自选集)自序》中曾深有感触地说过:“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得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的中国
A. 政局不稳,社会动荡 B. 革命形势发展迅速
C. 对资产阶级革命感到失望 D. 对中国前途命运的忧虑
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颁布剪辫法令,民众纷纷剪去辫子。1917年,张勋扶持清废帝复辟,京津地区民众纷纷抢购假辫子戴上。这一现象从根本上反映了( )
A. 辛亥革命彻底失败了
B. 人们生活****俗的改变要有一个渐进过程
C. 中国近代服饰的变化取决于政权的变更
D.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艰难曲折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两次伟大实践。二者的共同主张有( )
A. 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民主制度
B. 推翻君主制度
C. 通过学****西方先进技术来挽救民族危机
D. 用西方的民主与科学来救中国
下面是对近代某一时期的知识归纳,该内容主题应是
第11页,共10页
第2页,共10页
维新思潮的涌动
反洋教斗争逐渐展开
反清武装斗争风起云涌
晚清的自救运动
A. 晚清时期的内忧外患 B. 民族危机的逐渐加深
C. 寻求国家出路的探索 D. 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新青年》创刊即大力提倡民主与科学,但其后十余年间所发表的专门论述民主与科学的文章并不多。尽管如此,“民主”与“科学”被认为是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基本口号。这主要因为民主与科学是(  )
A. 改造中国的迫切要求 B. 世界历史发展的潮流
C. 西方兴起的历史经验 D. 倡导文学革命的需要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很快遭到各方力量和全国民众的坚决反对。1916年3月,袁世凯在众叛亲离下,不得不宣布取消帝制,只当了83天的皇帝。6月6日袁世凯在全国人民的唾骂声中死去。由此可见袁世凯称帝失败主要是由于()
A. 袁世凯的倒行逆施 B. 袁世凯内部众叛亲离
C. 袁世凯的寿命短暂 D. 各方力量和全国民众的坚决反对
近代有人指出:“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人最后之觉悟”指文化的觉悟,为此,先进中国人提出的口号是( )
A. “自强”和“求富” B. “扶清灭洋”
C. “民主”和“科学” D. “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蔡元培曾经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他于1934年在《中山文化教育季刊》创刊号上发表的文章中写道:“吾人一说到文化运动,就不能不联想到欧洲的文艺复兴,因为它实在是文化运动上最显著的一个例证。……观察我国的文化运动,也可用欧洲的文艺复兴作一种参证。”蔡元培将新文化运动与文艺复兴相提并论,其原因是两者(  )
第3页,共10页
第10页,共10页
A. 都提倡吸收外来文化 B. 指导思想皆为理性主义
C. 内容都蕴涵人文主义 D. 都主张古典文化的复兴
1905年,同盟会成立时主张以十八星旗(“十八”代表内地十八省,不包括满洲人居住的东北地区)为国旗,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时以五色旗(象征汉满蒙回藏五个民族)为国旗。这说明
A. 资产阶级革命派具有软弱性 B. 满清贵族与革命派实现了妥协
C. 近代中国民族观念不断进步 D. 民主革命的过程艰难而又曲折
一种名为“人造自来血”的补药曾在近代中国流行。图1和图2分别是1911年10月和11月刊登在《申报》上的广告。这两则广告的变化折射出
①革命党人把广告当作发起武昌起义的宣传工具
②民国成立后商人积极投身中国政治变革的浪潮
③商人利用时局巨变及时调整营销策略
④民主共和已成为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新文化运动被称为中国的“文艺复兴”,但它的价值取向不再是文艺复兴强调的个人的价值和***以及把个人与社会割裂的极端个人主义,而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价值核心和精神动力,材料反映了当时(  )
A. 否定传统文化价值的诉求 B. 救亡图存的时代主题
C. 抨击纲常礼教的现实要求 D. 全盘西化的文化思潮
民国初年,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出现许多文明开化的新****俗、新风尚。其原因包括()
第11页,共10页
第4页,共10页
①中华民国建立扫除了政治上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