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试 《史记》记载,刘邦称帝之后以旧礼尊其父,有人劝说刘父:“今高祖虽子,人主也,太公虽父,人臣也。奈何令人主拜人臣!如此则威重不行。”此后其父以尊礼待刘邦。从文中可以看出( ) A. 刘邦违背了纲常伦理 B. 宗法关系要服从于君权 C. 汉初宗法制趋于崩溃 D. 君臣关系等级森严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祭祖的****俗。这种“认祖归宗”的情结起源于古代的( ) A. 宗法制 B. 分封制 C. 郡县制 D. 井田制 中国从西周时代起,就确立了同姓不婚制度,即同一姓之男女不相嫁娶,此后历朝历代也都禁止通行婚嫁。西周确立的同姓不婚制度主要是以下哪一制度在文化上的反应( ) A. 分封制 B. 井田制 C. 奴隶制 D. 宗法制 《中国人史纲》中说:“封建制度最重要的问题是权力的继承……但父亲遗留下来的如果是一个不能均分的宝座,或是一个不能均分的世袭爵位,只能由一个儿子继承时,问题就发生了。必须有适当的方法解决,才可以保持国家和家族的完整。”西周时“适当的方法”是指( ) A. 世袭制 B. 分封制 C. 宗法制 D. 察举制 有学者评论春秋战国时期某学派代表人物“殆(几乎)仅知有政治,而不知有文化。仅知有国家,而不知有人生。仅知有君主,而不知有民众”。该学派代表人物应是( ) A. 孔子 B. 墨子 C. 韩非子 D. 老子 商鞅变法规定,禁止父子兄弟共同住在一间房子里,一家有两个以上成年男子必须分居另立户籍,否则加倍征收赋税。秦统一后,这一规定推行到全国。这一规定 A. 瓦解了传统的宗法制度 B. 抑制了土地兼并 C. 削弱了国家对农民的控制 D. 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 “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不起。吾以是明仁义爱惠之不足用,而严刑重罚之可以治国也”。以上言论出自 A. 《论语》 B. 《道德经》 C. 《孟子》 D. 《韩非子》 商周时期,学****诗、书、礼、乐知识是贵族阶级享有的特权;而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等代表人物中,既有士人阶层、小土地私有者,也有小手工业代表和农民代表。这种变化反映出( ) A. 平民阶级逐渐觉醒 B. 儒学成为了主流思想 C. 私学取代官方教育 D. 政治新秩序构建完成 易中天教授在《帝国的终结》中说:“秦,虽死犹存,它亡的悲壮”。从政治上看,“秦虽死犹存”主要是( ) A. 在中央建立三公九卿制 B. 在地方确立郡县制 C. 建立统一国家和中央集权制 D. 官僚政治代替贵族政治 唐德刚在《晚清七十年》中提出,中国历史的社会政治形态发展可分为封建、帝制与民治这三大阶段。从封建转帝制的第一次转型。下列表述符合其特征的是( ) A. 由“公天下”转向“家天下” B. 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 C. 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型 D. 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型 《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大小皆决于上……”这表明( ) A. 秦始皇,才能非凡 B. 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C. 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D. 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春秋末期始置“郡”,至战国已普及于各诸侯国,如:赵国“北破林胡、楼烦,……而置云中、雁门等郡”;燕国置“辽西、辽东郡以拒胡”。这表明战国时期的“郡”( ) A. 仅存在于北方的诸侯国 B. 具有军事割据性质 C. 具有拱卫边境的国防意义 D. 加强了君王对地方的管理 加官是汉武帝发明的官制。侍中、左右曹诸吏、散骑中常侍皆加官。多至数十人。虽无职掌,谓之宿卫(近在皇帝身边),讲议朝政,奉诏治事。武帝决事禁中,稀见卿相。下列对于该机构权力的理解准确的是( ) A. 以中朝御外朝,加强皇权 B. 参与机要,取代相权 C. 侍中掌控决策,位高权重 D. 废除丞相,皇权独揽 汉代的三公九卿设在宫外,这些官员觐见皇帝的朝仪十分繁琐,向皇帝提供信息比较缓慢,皇帝便将处理机要事务的责任转移到内廷,逐渐形成中朝。据此可知,设置中朝有利于() A. 扩大丞相权力 B. 提高行政效率 C. 加强中央集权 D. 监察三公九卿 汉初,在统治思想竞争中,儒家思想不敌黄老思想。导致这一结果的关键因素是( ) A. “汉承秦制”的安排 B. “布衣将相”的格局 C. “百废待兴”的现状 D. “郡国并行”的体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地狭人贫,秦地广人寡,故草不尽垦,地利不尽出。于是诱三晋之人,利其田宅,复三代无知……(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