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单元评估八(第八单元)
一、选择题(本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1.基辛格的均势理论即在美苏两极对抗的国际环境下如何运用国家外交手段,建立政治联盟,对抗苏联一极的压力;在美国处于劣势的情况下联合各种力量遏制苏联的强势状态,从而达到两极力量的相对的平衡。这一理论的影响是( C )
A.直接推动了苏联的解体 B.美国逐步放弃其霸权政策
C.美国逐步调整其亚洲政策 D.多极化政治格局正式形成
解析:结合史实可知基辛格的均势理论推动了中美关系的改善,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与西方国家建交的热潮,表明美国逐步调整其亚洲政策,故C正确;A、B、D材料未体现,排除。
2.1950年,美国麦卡伦法案规定:共产党各组织成员不得领取出国护照;司法部部长认为国家处于紧急状况时,可以逮捕任何“可能阴谋进行间谍活动及破坏行为”的人。时任美国总统的杜鲁门否决了该法案,但国会以多数票再次通过。这反映出美国( C )
A.把“冷战”的重心转移到国内
B.在“冷战”中处于弱势地位
C.公民的权利受到严重侵犯
D.抛弃了杜鲁门主义的原则
解析:领取出国护照是公民权利,麦卡伦法案规定“共产党各组织成员不得领取出国护照”是对公民权利的侵犯,对“可能阴谋进行间谍活动及破坏行为”的人实行逮捕,也是侵犯公民权利的表现,故C项正确。当时“冷战”的重心在欧洲,故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美国在“冷战”中处于优势地位,故排除B项。杜鲁门主义主张实行“冷战”,美国并未抛弃其原则,故排除D项。
3.1947年,苏联在柏林开设“文化会堂”,展示苏联的成就。美国军事占领当局的“心理战处”和中央情报局对此立即做出回应,也开设“美国会堂”,其目的是宣传美国。这反映出( D )
A.欧洲是美苏争夺的重点
B.“冷战”是由文化差异引起
C.“冷战”最早是由苏联挑起
D.美苏意识形态对抗激烈
解析:由材料“文化会堂”和“美国会堂”,可知美苏两国意识形态对抗激烈,故选D;材料没有把欧洲与其他地区对比,排除A;材料没有体现“冷战”是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信息,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冷战”最早是由苏联挑起的信息,排除C。
4.有学者认为,由于受到国内政策的压力,美国的战争决策者并没有太多选择,而斯大林则是大权独揽,利欲熏心,绝对要保证苏联的安全。该学者的观点说明( A )
A.“冷战”格局出现的必然性
2
B.“冷战”维护了战后世界和平
C.“冷战”格局由单方面造成
D.爆发小规模战争的可能性
解析:本题考查二战后美苏“冷战”格局的形成。材料中的学者认为,美国由于迫于国内经济、政治政策的压力只能做出战争决策,而斯大林大权独揽、利欲熏心,且要保证苏联的安全,推行争霸政策。可见该学者的上述观点旨在说明“冷战”格局出现的必然性,故选A项。B、C、D三项说法均与材料信息不符,故排除。
5.二战后,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日本、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让步政策,促进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此举意在( C )
A.扩大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B.帮助盟友恢复发展经济
C.争夺中间地带以巩固其霸权 D.推动区域经济的集团化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二战后美国与苏联形成对峙的局面,美国对这些地区的经济让步,是为了拉拢这些中间地带的国家,以扩大资本主义阵营,巩固其霸权,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布雷顿森林体系,故A项错误;帮助盟友恢复发展经济不是其主要意图和目的,且材料中的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不是美国的盟友,故B项错误;材料与区域集团化无关,故D项错误。
6.“欧洲的局势很严重,我们的政策是不反对任何国家、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与材料直接相关的措施是( B )
A.提出“杜鲁门主义” B.推行马歇尔计划
C.组建北约 D.成立经互会
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根据“欧洲的局势很严重……反对饥饿、贫穷、悲惨、混乱,美国政府应用科学尽力缓和局势”可知美国准备采取的措施是要解决当时欧洲饥饿、贫穷和混乱的问题,结合所学内容可知美国政府采取的直接措施是对欧洲实行经济援助,即马歇尔计划,故B项正确;杜鲁门主义是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的全球战略,故排除A项;北约是美国组建成立的军事组织,故排除C项;经互会由苏联组建,故排除D项。
7.国务院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过去一年,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卓有成效*******主席等国家领导人出访多国,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海合作组织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核安全峰会、亚欧首脑会议等重大活动。这些活动反映了新时期中国外交的特点是( D )
A.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