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1
第11课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与社会
一、选择题
1.宋朝农业发展成就突出,粮食产量大幅度提高,其主要原因是( )
A.先进生产工具的使用
B.封建国家调整了农业政策
C.高产农作物品种的推广
D.复种技术在南方的普及
2.南宋后期的谢维新说:“今世俗所谓布者,乃用木棉或细葛、麻苎、花卉等物为之。”此后,我国中原地区衣被原料逐渐转变为以棉花为主。这表明南宋以后( )
A.种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B.经济重心基本转移至南方
C.衣被原料受到政府关注
D.中原成为棉花种植的中心
3.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赀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
A.兴起于民间的商业往来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4.据考古发现,南宋临安的城市规划异于前代。临安的城市中心为资本和商业集中地,皇宫反倒偏居一隅。这反映出当时( )
A.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分离
B.商业发展威胁了专制皇权
C.工商业发展影响城市布局
D.宋代执行严格的坊市制度
5.据《中国古代经济史》记载:“明初的科举,南人及第者十倍于北人,以至于不得不采用南北分卷,勉强维持南北人数的均衡。”据此可知( )
A.科举制度逐渐陷入困境
B.八股取士束缚人们的创造性
C.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D.分卷有利于中华文化的繁荣
6.北宋初年规定:租佃土地须“命立要契,举借粮种,及时种莳。俟收成,依契约分,无致争讼”。如有纠纷,“只凭契照为之定夺”。其目的是( )
A.保护佃农利益
B.增加政府收入
C.维护地主特权
D.规范租佃关系
高中历史 统编版 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 同步练****2
7.南宋陆游曾作诗云:“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三月闻黄鹂,幼妇悯蚕饥。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鸦舅,苗稚忧草茂。”这首诗主要反映出中国古代农民( )
A.重视历法指导 B.关注生态环境
C.讲求精耕细作 D.注重农事时令
8.下图是“湖州等地农业、手工业分工演化图谱”,据此图可知宋代( )
A.手工业生产的专业化倾向
B.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农产品商品化的程度提高
D.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9.《元史·食货志一》记载:“成宗元贞二年(1296年),始定征江南夏税之制……夏税则输以木棉布绢丝绵等物。”由此可以看出元朝时( )
A.经济重心仍在南方
B.赋税品种相对单一
C.手工业发展迅速
D.棉纺织业发展比较迅速
10.“天子好蹴鞠(宋徽宗喜欢蹴鞠),满城尽高俅(东京城流行踢球)。”这两句诗,除了讽刺的意味外,同时也( )
A.说明了知识分子受社会普遍尊重
B.体现了宋朝乡村生活的丰富多彩
C.道出了靖康之变发生的直接原因
D.反映了宋朝市民生活的一个侧面
11.《梦粱录》中记载了南宋都城临安的240多道菜,《武林旧事》记录了当时临安的40种酒,仅临安一城,咸鱼专卖店就有200多家。这反映出当时( )
A.经济重心已转移到南方地区
B.商品经济丰富了市民生活
C.发达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大众消费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