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守法 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民法典》实施之后的全国首例个人信息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在杭州公开宣判,被告人孙某非法出售4万余条个人信息并获利3.4万元,判决孙某赔偿损失3.4万元,专门用于信息安全保护等公益事项,并公开赔礼道歉。该案件的公开宣判( )
①有助于促进公民提高法律意识,自觉遵法守法
②彰显了《民法典》“以人民为中心”的法治理念
③为今后个人信息保护案件的审理提供了法理依据
④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基本民主权利、推进依法治国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一个开放的网络空间,需要包容多种声音。但是,***是有底线的,既有社会道德底线和良心底线,更有法律底线。营造清朗文明的网络空间,正确的做法是( )
①树立网络法治意识,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②增强自我保护意识,拒绝传播网络信息
③提高自身法治观念,通过合法手段维权
④强化公民权利意识,积极参与网络管理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法治的真谛,在于全体人民的真诚信仰和忠实践行。民众的法治信仰和法治观念,是依法治国的内在动力,更是法治中国的精神支撑。”央视专题片《法治中国》第六集“全民守法”中的这段解说词,道出了全民守法对法治的重要意义。大力推进全民守法,要求( )
①立法、司法和守法方面一律平等
②鼓励和支持人们以各种方式表达诉求
③引导全民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④利用普法方式及多元化载体推动全民学法用法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4.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必须坚持厉行法治,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为深化依法治国实践,我国成立了中央全面依法治国领导小组,加强对法治中国建设的统一领导。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
①是实现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②目的是纠正一些党政领导干部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
③需要发挥人民群众在依法治国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④旨在促进部分维权意识薄弱的公民学法、懂法、守法、用法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5.2019年12月25日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公布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信息的若干规定》的第二条规定,如果被执行人有以暴力、威胁等方法妨碍、抗拒执行的行为,情节严重的,可以延长一至三年的期限。如果失信被执行人积极履行生效法律文书确定义务的,并且主动纠正失信行为,人民法院可以决定提前删除失信信息。“老赖”现象由来已久,如果不能有效惩治“老赖”,不能严格执行法院判决,那么法律就会变成失去约束力的“稻草人”,不仅难以实现正义,更会对公序良俗、世道人心带来负面影响。减少“老赖”现象需要( )
①司法机关依法行政,加大打击力度
②行政机关依法执政,履行专政职能
③加强法治宣传,提高法治意识
④加强社会诚信建设,建立健全社会征信体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6.党中央指出,必须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个人应采取一切手段谋取可以得到的利益
B.必须把公平、正义、公开原则贯穿立法全过程
C.司法机关应严格遵循诉讼程序,平等对待当事人
D.个人应敢于同非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