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精品解析:2022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docx


初中 九年级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7页162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精品解析:2022年江苏省徐州市中考语文真题(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徐州市2022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语文试题
一、积累与运用(22分)
1. 古诗文默写。
(1)谁言寸草心,______。(孟郊《游子吟》)
(2)但愿人长久,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3)______,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4)生活中,即使是一个普通人也要有坚定的志向,正像《〈论语〉十二章》中孔子所说:“______,______。”
(5)如果你以主持人的身份参加“天下国家·诗文展示”综合性学****活动,准备选用“______,______”两句连续的古诗文作为开场白。
【答案】 ①. 报得三春晖 ②. 千里共婵娟 ③. 几处早莺争暖树 ④. 三军可夺帅也 ⑤. 匹夫不可夺志也 ⑥. 示例:先天下之忧而忧##安得广厦千万间##了却君王天下事##夜阑卧听风吹雨##遗民泪尽胡尘里##王师北定中原日 ⑦. 示例:后人下之乐而乐##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赢得生前身后名##铁马冰河入梦来##南望王师又一年##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析】
【详解】默写题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别字。第5小题,写出两句以“天下国家”为主题的古诗文即可,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本题的“晖、婵娟、莺”等字词容易写错。
2. 根据语境作答。
综艺节目《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最近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开播。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
诗词歌赋表达着我们民族的文化追求与人文精神,yùn( )含着古今一脉的文化信息,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家底”。重温那些代代相传的诗词歌赋,是为了传承,也是为了(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suǐ( )。把这些“文化家底”守护好、利用好,我们才更能怀着自信与从容行稳致远。
《经典咏流传·大美中华》_____,______,_____。近年来,不少优秀文化类节目(B),背后都折射着同样的时代需求: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现实场景,吸纳时代气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1)根据拼音写汉字
①( )②( )
(2)为文中A、B处选择恰当的词语。
汲取 吸取 油然而生 异军突起
(3)修改文中画线句的语病,把正确的句子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横线处的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将古典价值融入当代表达
②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
③立足诗词这一文化宝库
A. ①②③ B. ②③① C. ③①② D. ③②①
【答案】(1) ①. 蕴 ②. 髓
(2)A汲取 B异军突起
(3)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得到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 (4)C
【解析】
【小问1详解】
蕴含(yùn hán):包含在内。
精髓(jīng suǐ):比喻事物的精华。
【小问2详解】
“汲取”和“吸取”是同义词,“吸取”搭配抽象和具体的事物对象皆可,“汲取”多与抽象事物搭配;“汲取”要比“吸取”表达的感觉更加深刻和努力一些。A处,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吸收”,用“汲取”更为恰当;
油然而生:自然地产生(某种思想感情)。异军突起:一支新生力量突然出现,比喻指与众不同的新派别或新力量一下子崛起。B处形容不少优秀文化类节目在近年来突然出现,因此用“异军突起”恰当。
【小问3详解】
“该节目制作水准较高,观众和业内人士的好评,逐渐成为品牌”,缺少谓语,可在“观众”前加“得到”“受到”“获得”等动词。
【小问4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排序。这三个句子,是按逻辑顺序排列的。首先是“立足诗词这一文化宝库”,是它的基础;然后在立足点的基础上“将古典价值融入当代表达”,是它的内涵;最后是对它的价值评判,“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实践”。因此正确排序是③①②;
故选C。
3. 下列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的作者是埃德加·斯诺,作品客观地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工农红军的情况,并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做了客观的评价。
B. 母爱是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泰戈尔的《金色花》以儿童的视角表达对母亲的依恋;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在质朴平实的叙述中饱含着对母亲的深情。
C. 现代汉语中的很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温故知新”出自《论语》,“舍生取义”出自《孟子》,“教学相长”出自《礼记》。
D. 小语听到爸爸跟王叔叔打电话。爸爸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