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精准预测模拟卷
历史试题
考试范围:人教版必修二全册;考试时间:10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到“废井田,开阡陌”的变化,反映出先秦时期( )
A.礼乐文明的崩溃 B.铁犁牛耕的普及
C.农业生产的进步 D.中央集权的确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解答本题需要准确解读题意并结合已学知识分析即可。
【解答】“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体现的是奴隶社会国王土地所有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体现了封建土地私有制,并结合已学知识可知,题干主要反映了农业生产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土地所有制形式的变化,故选C;
ABD的说法都与题干无关,排除。
故选:C。
2.汉唐盛世皆是帑藏丰实,充斥汉武太仓的是“陈陈相因”的粟,玄宗开元时的公私仓廪则是“稻米流脂粟米白”。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这一变化的主要条件是( )
A.经济上南强于北的局面形成
B.政府均田限田措施成效显著
C.洲际物种交流影响经济生活
D.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
【分析】本题考查交通工具的进步,解题的关键是: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
【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引起政府储粮从“粟”到“稻米、粟”,主要是由于交通运输网络日益发展完善,故D正确;
A是在宋代,排除;
BC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选:D。
3.如图所示为隋朝与元朝大运河,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突出的变化是( )
A.增加了向南延伸的支线 B.航线向北拓展航程延长
C.中心从洛阳转变为大都 D.大运河的功能发生变化
【分析】本题考查大运河的相关知识,关键信息是“元朝大运河突出的变化”。
【解答】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可知,605年隋炀帝迁都洛阳后大规模发展大运河,形成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至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沟通南北方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纽带。元朝建立后,定都大都(今北京),由此大运河的中心由洛阳转变为大都,故C正确;
由图可知,元朝时向南延伸的支线比隋朝时减少了,故排除A;
隋朝、元朝大运河向北均到达北京,并未延长,故排除B;
无论隋朝还是元朝,大运河都是沟通南北方的重要政治、经济、文化纽带,功能没有发生变化,故排除D。
故选:C。
4.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大部分城市首先是地区政治中心,然后才成为商贸中心,流通的多为各地土特产品。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经济作物、手工业品成为商品主流。可见,明清这些市镇与传统城市的不同在于( )
A.对政治的依赖性减弱,以经济功能为主
B.手工业生产方式以官营为主,民营为辅
C.先是工商业中心,然后逐渐成为政治中心
D.开始打破市坊制度,形成商业区和工业区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明清时期商业的发展,侧重于考查的是城市功能的变化。
【解答】A.根据“中国古代社会前期,大部分城市首先是地区政治中心,然后才成为商贸中心”和“明清时期,在工商业发达地区和交通要冲兴起一大批工商业市镇”可知,城市的功能由侧重于政治功能到侧重于经济功能,故正确;
B.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手工业的变化,故排除;
C.本项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故排除;
D.本项错在“开始”二字上,坊市制度在宋代就已经被打破,故排除。
故选:A。
5.13世纪末,欧洲对东方国家如中国、印度及东南亚诸国的贸易有了很大发展,东方商品在欧洲市场上最受欢迎,价格稳步增高。但在15世纪中叶,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这一变化( )
A.源于东方贵金属的大量涌入
B.中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
C.有利于欧洲启动新航路之旅
D.导致了欧洲封建地主阶级的衰落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新航路的开辟,解答本题需要掌握新航路的开辟的背景。
【解答】A.与史实不符,排除;
B.“中断了”的说法错误,排除;
C.根据材料“15世纪中叶,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的价格猛涨”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时期奥斯曼土耳其控制了连通东西方的商路,其对商品征收重税,导致欧洲市场上的东方商品价格猛涨,鉴于此,欧洲人渴望开辟一条绕过地中海通往东方的新航线,故选C项;
D.是新航路开辟的结果,在材料信息中没有体现,排除。
故选:C。
6.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为筹集资金开始发行股票:1609年建立了荷兰阿姆斯特丹银行和世界上第一个股票交易所,广泛吸取社会闲散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