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课 中国建筑的特征
第 1 课 时
一、基础夯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澳门历史古城区由22座位于澳门半岛的建筑物和相邻的8块前地组成,是中国第31处世界遗产。古城区迄今已有四百余年历史。东西方不同国家的建筑风格、材料语言、装饰手段等美学观念在此 ,宛如一座 的东西方建筑艺术博物馆。徜徉其中,人们会惊异地发现,( ),从巴洛克风格到新古典主义都有典型代表。而数量众多的优秀宗教建筑,也因教派的不同而 。同时,这些西式建筑在其原有的风格中又融进了南洋以及中国沿海一些地方的建筑特色,甚至连天主教堂的部分壁画也以中式手法表现。整个街区布局都体现了风水学对其的影响。与西方建筑近在咫尺的,则是中国岭南风格的庙宇、清末院落式的大宅和广东“西关大屋”式的民居。逐渐远去的历史,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抄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澳门历史古城区见证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对话,证明了中国文化的 ,以及中西两种相异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浑然天成 古色古香 各有千秋 经久不息
B.融为一体 古色古香 各有所长 经久不息
C.浑然天成 美轮美奂 各有所长 生生不息
D.融为一体 美轮美奂 各有千秋 生生不息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在这里保存
B.这里保存着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
C.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被这里保存
D.这里把中国最古老的西式建筑群保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逐渐远去的历史,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记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B.历史逐渐远去,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抄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C.逐渐远去的历史,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书写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D.历史逐渐远去,这些保存至今的建筑仍记录着中西文化交融的记忆。
4.榫常用在传统木质结构的建筑或家具中,请根据下面的图示,给“榫”下定义。
答:
5.阅读下面的文字,概括中国古代木构房屋的特点。每个特点不超过10个字。
中国古代木构房屋需防潮防雨,故有高出地面的台基和出檐较大的屋顶。这种房屋内部可以全部打通,也可按需用木材进行装修分隔,其分隔方式可实可虚,实的如屏门、板壁等,虚的如落地罩、太师壁等。工匠们设计房屋的各种构件(如梁、柱)时,在保有其功能的基础上,往往会对其形状、位置进行艺术加工,使之更美观,如把直梁加工成月梁,以给人参差错落之美感。为防止木材腐烂,工匠们会给木构房屋涂上油漆,从而在木材表面形成坚固的保护层,能起到很好的防护作用。
答:
二、巩固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中国建筑的“文法”
梁思成
一个民族的建筑有它自己的构造规则或组合方式,如同语言的“文法”。中国建筑就具有特殊的“文法”。
我们的祖先在选择了木料之后逐渐了解了木料的特长,创始了骨架结构初步方法——中国系统的“梁架”。这以后他们发现了木料性能上的弱点。当水平的梁枋将重量转移到垂直的立柱时,在交接的地方会产生极强的剪力,那里梁就容易折断。于是他们用许多斗形木块的“斗”和臂形短木的“拱”,将上面的梁枋托住,使它们的重量一层一层递减集中到柱头上来。梁柱间过渡部分的结构减少了剪力,消除了梁折断的危机。这是一种“文法”,而斗、拱、梁、枋、椽、檩、楹柱、棂窗等,就是主要的“语汇”了。
斗和拱组合而成的组合物,近代叫作“斗拱”。至迟在春秋时代,斗拱已很普遍地应用。它不仅可以承托梁枋,而且可以承托出檐,增加檐向外挑出的宽度。《孟子》里就有“榱题数尺”之句,意思说檐头出去之远。这种结构同时也成为梁间檐下极美的装饰。可能在唐以前,斗拱本身各部已有标准的比例尺度,但要到宋代,我们才确实知道斗拱结构各种标准的规定。全座建筑物中无数构成材料的比例尺度都以一个拱的宽度作度量单位,以它的倍数或分数来计算。宋时把每一构材的做法,把天然材料修整加工到什么程度的曲线,榫卯如何衔接等都规格化了,形成了类似“文法”的规矩。
中国建筑的“文法”还包括关于砖石、墙壁、门窗、油饰、屋瓦等方面,称作“石作做法”“小木作做法”“彩画作做法”和“瓦作做法”等。
屋顶属于“瓦作做法”。它是中国建筑中最显著、最重要、庄严无比、美丽无比的一部分。瓦坡的曲面,翼状翘起的檐角,檐前部的“飞椽”和承托出檐的斗拱,给予中国建筑以特殊风格和无可比拟的杰出姿态。这都是内中木构使然,因为坡的曲面和檐的曲线,都是由于结构中的“举架法”的逐渐垒进升高而成。盖顶的瓦,每一种都有它的任务,有一些是结构上必需的部分,略加处理便同时成为优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