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年级 历史(必修Ⅲ)
第I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春秋后期,自由讲学蓬勃兴起。在齐国,国君还筑有宏大的稷下学宫,容纳数千人,专供各派学者到此“不治而议论”。当时的自由讲学
A.均主张社会转型 B.得到了各诸侯国的支持
C.否定了传统观念 D.推动了文化教育的发展
2.在诸子百家中,他们主张“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这学派是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孟子说:“父子有亲, 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一思想的进步之处在于
A.阐发以柔克刚的方法论 B.促进天人关系的体系形成
C.希望利用道德改造自然 D.将人际关系的规范义理化
4.汉武帝即位次年,采纳丞相卫绾建议,对所举贤良中治法家、纵横家言者,一律罢去。随即又任命好儒术的窦婴为丞相,田蚧为太尉。汉武帝的做法
A.放弃了法家的治国理念 B.确立了儒学独尊的局面
C.回归了周朝的典章制度 D.提升了儒学的政治地位
5.董仲舒认为天有独立的意志,它不仅能以“美祥”来为帝王歌功颂德,还能以“妖带”、“灾害"、“怪异”等来“谴告”“惊惧”人事。此思想
A.强化了尊卑等级关系 B.强调“天”为君主服务
C.有利于遏制君主暴政 D.旨在神化封建皇权专制
6.“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当时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A.儒道佛出现融合的趋势 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 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7.古代中国“四大发明”以及农业医学、地理和化学等领域的发现,基本上呈现的是重技术工艺、轻科学理论的特点,缺乏抽象思考及逻辑观念。这一看法实际揭示了
A.古代中国科技成果丰硕 B.中国传统科技未能转型的原因
C.四大发明科技影响力低 D.医学、地理、化学等人才缺乏
8.它是中国最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并被后世奉为儒家经典。这里的“它”指的是
A.《诗经》 B.《离骚》 C.《西游记》 D.《水浒传》
9.文人画又称士大夫画,具有表征社会身份的功能。宋代文人画的主要收藏者不仅有官僚士大夫,而且有相当数量的富民。这种情况反映了宋代
A.绘画艺术逐渐走向通俗化 B.富民已经跻身士大夫阶层
C.文人士大夫阶层发展壮大 D.经济发展促使社会阶层变化
10.他认为“知识即美德”。他是人类思想文化史上最有名望,最有声誉的人物之一。马克思赞誉他为“哲学的创造者”,后人也称他是“智慧、泰然与明净的化身”。他是
A.泰勒斯 B.苏格拉底 C.高尔基 D.达尔文
11.在中世纪,理想的人应该是自卑、消极、无所作为的,人在世界上的意义不足称道;文艺复兴发现了人和人的伟大,肯定了人的价值和创造力,提出人要获得解放个性,应该自由。这种变化实际上是提倡
A.极端的个人主义 B.以人为中心的理念
C.主权在民的思想 D.反对专制王权和神权
12.拉伯雷在《巨人传》冲描写了三代巨人“非凡的欲望”,该书在受到人们喜爱的同时,也遭到教会和贵族的仇视。《巨人传》遭到教会仇视主要是因为其
A.反对新兴事物 B.揭示人性善恶
C.再现社会现实 D.宣扬人文主义
13.《意大利文学史》:“人是一个伟大的奇迹,他可以利用自然力,可以丈量大地与天空……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限制他的活动……他奋力成为和上帝同样的荣耀者。”材料体现的思潮是
A.自由主义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形式主义
14.卢梭和伏尔泰是同时代的人,两个人的思想争论激烈,甚至互相谩骂为敌,但伏尔泰的伟大在于,他虽然对卢梭的作品深恶痛绝,却又愤怒地谴责要把卢梭作品烧毁的瑞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