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湖心亭看雪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自张岱《湖心亭看雪》)
【乙】余至湖①上,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辋川者,家学士兄戒庵别业也。楼面孤山,暑甚,未能往。七夕后五日,雨过微凉,环湖峰峦,皆空翠如新沐。望明月上东南最高峰,与波溶漾②,湖碧天青,万象澄澈。
(节选自邵长蘅《夜游孤山记》)
[注]①湖:西湖。②溶漾:波光浮动的样子。
1.请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5分)
(1)余拏一小舟 拏: 撑(船)
(2)上下一白 一: 全
(3)及下船 及: 等到
(4)寓辋川四可楼已半月 寓: 寄居
(5)万象澄澈 象: 景象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我尽力地喝了三大杯酒后(和他们)道别。
(2)皆空翠如新沐。
(峰峦)都显得翠绿欲滴,像刚洗过一样。
3.两文均展现了天地一色的画面。【甲】文的天地之景可以用“ 白 ”字来概括,【乙】文的天地之景可以用“ 碧(或:翠、青) ”来概括。(从原文中选取一个字回答)(2分)
4.两文分别采用什么手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4分)
【甲】文采用白描手法描绘了湖心亭雪后奇景;【乙】文采用直接描写的方法描绘了夏日雨后的湖山月景。(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乙】我到西湖上,寄居在辋川四可楼已经半个月了。辋川,是我族兄戒庵的别墅。四可楼正对着孤山,夏天很热,(我们)不能够前去游览。七夕后第五天,雨过后微微有些凉意,环绕着西湖的峰峦,都显得翠绿欲滴,像刚洗过一样。(夜里,)看见明月渐渐升到东南的最高峰,(月光)与水交融,波光浮动,湖水碧绿,天空青蓝,各种景象都显得澄净明澈。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15分)
湖心亭看雪
张 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