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专题09 诗歌鉴赏-5年(2016-2020)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详解(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初中 七年级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7页49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专题09 诗歌鉴赏-5年(2016-2020)中考1年模拟语文试题分项详解(全国通用)(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专题09 诗歌鉴赏
5年中考
【2020年】
1.【2020年中考天津卷】下面对《游山西村》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游山西村
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拉杖无时夜叩门。
A.首联中“莫笑”表达了诗人对淳朴民风的赞赏,“足”字写出了农家殷勤待客的盛情。
B.颔联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
C.颈联写农人欢天喜地庆贺“春社”。古朴的风俗淳厚的农民,使诗人流连忘返。
D.尾联转为忧伤的笔调,直抒胸臆,写出了诗人走出热闹喧嚣后内心的失意与孤独。
【答案】D
【解析】D.赏析有误,尾联并不是忧伤的笔调,也并非直抒胸臆。诗人比较婉转地表达自己的愿望:但愿从今以后,能不时拄杖乘月,轻叩柴扉,与老农亲切絮语,此情此景,不亦乐乎。由此可知,这两句表现的是对山村迷人景色、淳朴民风的赞美,没有表现“失意与孤独”。
【2020年中考福建卷】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乙)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2.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开篇写杨花落尽、子规哀啼,渲染暮春冷落、凄凉的气氛
B.乙诗“沙似雪”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月下大漠苍茫的景象。
C.“夜郎西”“回乐烽”既表明地点,也能引发对特定情景的联想。
D.两首诗都从视觉、听觉和嗅觉等角度描写景物,使人如临其境。
3.这两首诗都写到“月”,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请简要分析。
【答案】
2.D
3.甲诗想象奇特,借明月表达对友人的思念和牵挂;乙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解析】
2.本题考查诗句赏析。《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落尽子规啼”运用了视觉和听觉描写;《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运用视觉描写,“不知何处吹芦管”运用听觉描写,故第二首诗只有视觉和听觉描写。故D错误,选D。
3.本题考查诗歌赏析。(1)《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结合“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可知,这里作者采用拟人手法,把月亮拟人化,月亮成为了知心人,带着自己对友人的关心、牵挂,一直伴随着友人,表达了作者友人的思念和牵挂。(2)《夜上受降城闻笛》。结合“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可知,运用比喻修辞,把月光比成霜,把沙子比成雪,渲染悲凉的氛围,突出了边塞的苦寒。结合“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可知,从听觉角度,正面抒发了边塞将士的思乡之情。故整首诗描写“月”,表现边塞的苦寒,衬托征人思乡的愁绪。
【2020年中考河北卷】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
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
独怆然而涕下!
4.请解释《赤壁》这首诗中加横线的句子。
5.阅读《登幽州台歌》,发挥联想和想象,描绘你体会到的作品情境。
【答案】
4.折断的戟沉埋在泥沙中还未销蚀。自己拿起来磨光洗净,辨认出是前朝遗物。
5.诗人自己登楼远眺,思绪万千,想到了过去、现在和未来;看这茫茫宇宙,虽然无边无际,但看不到一个能赏识人的君主。不禁感到孤单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那些怀才不遇的知识分子遭受压榨的境遇。表达了他们在理想破灭时孤寂郁闷的心情。
【解析】
4.考查对诗句的理解。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解释其意思,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描述,描述时要忠实于原句。折戟,折断的戟;戟,古代兵器;销,销蚀;将,拿起;磨洗,磨光洗净;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根据这些词的理解描述,如,赤壁的泥沙中,埋着一枚未锈尽的断戟。自己磨洗后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5.考查对诗歌的赏析。结合诗句所表现的意境和作者的创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情感,发挥联想和想象,体会作品情境。陈子昂是一个具有政治见识和政治才能的文人。诗人接连受到挫折,眼看报国宏愿成为泡影,因此登上蓟北楼,慷慨悲吟,写下了《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人”是指古代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主。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见诗人;诗人看不见未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见以及能看见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