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考点27 鉴赏诗歌的语言-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doc


初中 八年级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1页389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考点27 鉴赏诗歌的语言-备战2021年中考语文考点一遍过.doc
文档介绍:
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是中考古代诗歌鉴赏部分考查的重要内容。“语言”主要包括炼字炼词和语言风格两类。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就是要理解诗歌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诗歌的语言美,进而做出评述。
从近几年的中考试卷来看,中考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这一考点的考查,主要呈现以下两方面的特点:1.考查形式。多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考查考生对诗歌的语言的把握。只有极个别地区采用客观题的形式进行考查。2.考查内容。主要包括:(1)品味诗歌中的关键词语,即分析其含义和作用;(2)品评某一字词的艺术表达效果;(3)理解诗歌中某一两个语句的含意;(4)概括诗歌的语言风格等。
考生在备考时,应联系诗歌的主旨,从遣词、造句、修辞等不同方面仔细揣摩和推敲,从而准确理解诗歌语言的精妙之处。预计2018年中考对古代诗歌的语言的考查仍会加强,而考生应给予重视。
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东 坡①
(宋)苏轼
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
莫嫌荦确②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
【注】①此诗为苏轼贬官黄州时所作。东坡,是苏轼在黄州居住与躬耕之所。②荦(luò)确:石多而坚硬的样子。
请结合全诗赏析“铿然”一词的妙用。
【答案】“铿然”一词传神地描绘出手杖碰撞在石头上发出的响亮有力的声音,与月下东坡的宁静清幽形成鲜明对比;联系前文对道路坎坷的交代,可使读者体味到作者坚守信念、乐观旷达的情怀。(以上答案不必拘泥,言之成理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炼字的能力。做此题首先要了解古诗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关键字做出赏析,赏析时要把字放在语言环境中,“自爱铿然曳杖声”,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就是喜欢这样拄着拐杖铿然的声音。铿:象声词,此指手杖敲击山石所发之声。将拄杖着实地点在上面,铿然一声,便支撑起矫健的步伐,更加精神抖擞地前进了。没有艰险,哪
里来征服的欢欣。没有“荦确坡头路”,哪有“铿然曳杖声”。那以险为乐、视险如夷的豪迈精神,都在这一反一正的强烈感情对比中凸现出来了。这“荦确坡头路”就是作者脚下坎坷的仕途。作者对待仕途的挫折,从来就是抱着这种开朗乐观、意气昂扬的态度,绝不气馁颓丧。
2.阅读古诗《观沧海》,完成后面小题。
观沧海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答案】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象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象,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赏析字的一般方法为:方法+效果+情感,在分析效果时必须结合相关的诗句才行。
3.阅读《如梦令》,按要求回答问题。
如梦令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幕,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欧鷺。
请简要概括这首词的语言特点。
【答案】这首词用词简练,平常的口语一般,娓娓道来;朴素平易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纯净之美。但画面感却很强,意境悠远,极富生活气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的语言特点的分析能力。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充满了生活的气息,语言平实,给人一种身临其境之感。据此作答即可。
4.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问题。
【南吕】四块玉·马嵬坡
马致远
睡海棠,春将晚,恨不得明皇掌中看。霓裳便是中原乱。不因这玉环,引起那禄山,怎知蜀道难!
结合全曲,试分析“霓裳便是中原乱”一句在本曲的作用。
【答案】通过想象,写出杨李沉醉于轻歌曼舞,尽情寻欢作乐,仿佛生活在与世隔绝的神仙世界,毫不理会国家安危与人民疾苦,造成安史之乱,中原沦丧。结构上,承上启下,由前面杨李的荒***享乐的叙事,转到下面议论,总结历史教训。过渡自然。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语言的能力。分析语言风格或特色,首先明确诗句内容、所用手法。“霓裳”即《霓裳羽衣曲》,相传杨贵妃善舞此曲。“禄山”即安禄山。《霓裳羽衣曲》便是中原的祸患。此句想象杨贵妃整日跳舞作乐,写出唐明皇沉醉其中,才造成安史之乱,中原沦丧。然后分析作用,可以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作答。
5.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闻 泉
李咸用
淅淅梦初惊,幽窗枕簟清。
更无人共听,只有月空明。
急想穿岩曲,低应过石平。
欲将琴强写,不是自然声。
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