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 第12页,共13页 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单元测试 近年来,我国以“大国外交”的姿态,首倡亚投行建设、顺利召开G20杭州峰会、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全力派遣维和部队等,实现了从零和博弈到合作共赢的外交转型。这最能说明新时代的中国() A. 积极推行多边外交政策 B. 致力于谋求地区性和平 C. 彻底放弃“不结盟”外交 D. 全力深化上海合作组织 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作出重要贡献。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①北魏孝文帝改革 ②在辽夏金元统治下,边疆农业有了进步,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开发 ③元朝对边疆实行了比较有效统治,其管理更多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④元朝实行了“四等人制”以促进民族交融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史书中记载“然骞凿空,诸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是信之”。“凿空”指的是 A. 开辟中原通往西域的道路 B. 张骞得到西域各国信任 C. 实现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 D. 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元史●释老传》记载:“元起朔方,固已崇尚释教。乃得西域,世祖以其地广而险远,民犷而好斗,思有以因其俗而柔其人,乃郡县土番之地,设官分职,而领之于帝师。”对材料认识正确的是 A. 元代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B. 元代对蒙古地区实行了有效的行政管理 C. 元代对西藏地区采取特殊统治政策 D. 元代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汉化”政策 《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规定:“边区各少数民族,在居住集中地区得划定民族区,组织民族自治政权,在不与省宪抵触的原则下,得订立自治法规。”由此可知 A. 陕甘宁边区是新中国成立后最早建立的民族自治区 B. 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前已经有了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 C. 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具有 宪法性质的法律是《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 D.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是根据《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实行的 有学者指出,西汉王朝的和亲政策不是妥协的、屈辱的、缓和双方矛盾的政策,更不是企图通过联姻来建立一种罢战言和的政治关系的政策,而是一种凭借西汉经济、文化优势去臣服匈奴的进攻性政策。这一观点关于和亲政策的合理性在于 第3页,共13页 第2页,共13页 A. 少数民族逐渐归属中央政府的管理 B. 解决了双方长期积累的分歧与矛盾 C. 促进了双方和平性的民族交融局面 D. 形成了处理民族关系方式的多元化 宣政院,初名总制院,元世祖至元元年(1264年)设置,由国师八思巴统领。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因唐朝皇帝在宣政殿接见吐蕃使臣,将总制院改名为宣政院,以帝师总领院事。宣政院的“院事”包括( ) A. 掌管吐蕃兵马的征发 B. 管理佛教事务和西藏地区 C. 向各省宣达朝廷政令 D. 负责考察和选拔中央官员 清初,台湾迎来了两次重要的移民高潮。一次是郑成功收复台湾后,数万明朝的遗民移民到那里垦殖,使台湾基本进入农耕社会。第二次是台湾被清朝收复后,“民之渡台,如水之趋下,群流奔注”,使台湾有了更大发展。这两次移民高潮() A. 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台湾的控制 B. 冲击了传统的闭关锁国政策 C. 丰富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内涵 D. 驱逐了西方殖民残余势力 1684年,康熙指出“开海贸易,谓于闽、粤边海民生有益。若此二省民用充阜,财货流通,各省具有裨益……故令开海贸易”。第二年,康熙分别设粤海关、闽海关、浙海关、江海关,管理对外贸易。材料表明() A. 清政府始终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B. 清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 C. 清政府一度放宽对外贸易管制 D.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有学者研究表明,明朝时期的倭寇其实大多数是中国人,他们由于“海禁”政策而不能从事正常的海外贸易活动,且沿海地少、多贫瘠,无法依靠农业生存,从而转向走私成为海盗,甚至借倭寇名义骚扰沿海地区。该学者意在说明“海禁”政策() A. 禁绝了民间的对外贸易 B. 扰乱了沿海地区的经济秩序 C. 旨在维护官方对外贸易 D. 削弱了中外之间的经济联系 1988年12月6日,第43届联合国大会一致同意中国加入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特别委员会。自1990年以来,截至2018年5月,中国先后参加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累计派出3.7万余人次的维和军事人员。这一行动表明我国() A. 主导了联合国维和行动 B. 深化拓展新型区域合作 C. 推进“一带一路”建设 D. 树立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明经世文编选录》中载:“番中本无盐硝、***,亦无铳炮器具,后因中国之人接济往来,私相教****违犯严禁,将带出境,以济番人之用……若今明开通税之门,略同互市之法,火铳、***公然交易,得番人无用之物,济番人有用之器,是持其柄而授之兵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