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三 说明文阅读
[一](2020·湖北恩施州)(17分)
筷子小传
施 芳
①公筷公勺摆上桌,分餐进食好处多。筷子是中国独创的餐具,迄今至少使用了3000多年。
②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战国晚期至汉代开始被称为“箸”,到了明代得名“筷”。
③“纣为象箸”的典故说明,在商王纣时,已经有筷子的存在。河南安阳殷墟1005号墓中曾出土6支青铜箸头,可以接柄使用。
④到了明清时期,“箸”的称呼被“筷子”取代。明陆容在《菽园杂记》中写道:“如舟行讳‘住’、讳‘翻’,以‘箸’为‘快儿’。”意思是说,船家期盼快而安全地到达目的地,因而忌讳说“住(停止)”“翻”等字,故将“箸”称为“快儿”。此名迅速传开,寄托了人们对“行船畅快无阻”的美好愿望。因筷子多用竹木制成,久而久之,后人就给“快”加了个竹字头,称作“筷”了。
⑤古时筷子的使用很有讲究。宋代朱熹的《童蒙须知》中有言:“凡饮食,举匙必置箸,举箸必置匙。食已,则置匙箸于案。”
⑥筷子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一头圆、一头方,圆象征天,方象征地,这是中国人对自然最朴素的理解。在中国许多地方,筷子可作为新婚礼物,寓意成双成对。
⑦作为传统餐具,筷子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国潮筷子、古风筷子、卡通筷子,配以富有设计感的包装盒,就成了一份实用性与美感兼备的礼物。
⑧走过漫长的岁月,如今我们使用的筷子花样繁多。就材质而言,除常见的竹筷子,还有木筷子、银筷子、
瓷筷子、不锈钢筷子、塑料筷子。就造型而言,有素雅的原木筷,还有彩漆、雕花筷子以及多种材质镶拼而成的筷子。
⑨为适应人们对健康生活的需求,一次性筷子应运而生,不同颜色的筷子则适合家族成员区分使用。一种配有筷子及勺子的便携餐盒既卫生又环保,深受年轻人喜爱。为推广分餐制,写有“公筷”的筷子正被越来越多的餐馆所接受。
⑩小小筷子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多一双公筷,多一分安心。
(选自2020年5月9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筷子的主要特点。(6分)
①中国独创,历史悠久;②寄托美好愿望;③使用有讲究;④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⑤花样繁多;⑥关联着社会的文明健康。(每点1分,共6分)
2.第⑥段和第⑦段能不能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4分)
不能调换。(1分)因为这两段具有逻辑递进关系,(1分)第⑥段写筷子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第⑦段在此基础上写筷子常成为文创产品的灵感来源。(2分)
3.第⑧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分类别。(1分)分门别类地介绍了如今筷子的材质和造型,说明了如今筷子花样繁多的特点,使说明有条理,令人印象深刻。(2分)
4.请从说明文语言特点的角度,分析标题“筷子小传”的好处。(4分)
将筷子拟人化,生动、幽默地指出了文章的说明对象;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共4分)
[二](2020·湖南衡阳)(13分)
口罩:隔离病毒的“武器”
①1910年冬,肺鼠疫从俄国贝加尔湖地区沿中东铁路传入我国,以哈尔滨为中心迅速蔓延开来,短短4个月就扩散到5省6市,死亡人数达6万多人,仅哈尔滨市就有5272人丧生。剑桥大学医学博士伍连德临危受命,他切断了传播途径,给病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治疗,不到4个月时间就战胜了这场灾难。
②同时,伍连德还设计发明了用棉纱做成的简易口罩。
③设计之初,伍连德曾将口罩的绑带设计成两端各三条:上方两条沿耳上方系在脑后,中间的沿耳下系在颈后,下方的则向上系在头顶。为使用方便,不久后他将绑带简化成两对,而防护作用依旧。这样一款自制口罩,简单易戴,价格低廉,被称为“伍氏口罩”。
④口罩变成公众常备物品,则伴随着一场“史上最可怕的传染病”。
⑤1918年3月,流感在美国爆发。由于150万美军被陆续派往欧洲参战,流感病毒以惊人的速度席卷了欧洲大陆,并造成全世界空前的灾难。一年多的时间里,这场流感共造成了世界5000万至1亿人死亡。
⑥这种传染病被称为“西班牙流感”,其实疫源地并不在西班牙,而是因为当时该国是中立国,未对疫情信息进行封锁,所以很多消息都来自西班牙。西班牙流感扩散的后期,人们才普遍意识到防疫的重要性。于是口罩成为预防流感的重要工具,普通平民被要求戴上口罩。虽然只是简易款,以今天的防护标准来看,其抵御病毒侵袭的效果并不怎么样,但不可否认,自那时起,口罩已变成全民用品。
⑦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的口罩继续发挥着更多防护作用。
⑧1952年12月,持续了多天的严重空气污染造成英国伦敦上万人死亡,口罩成为在雾都生存的必需品。制作口罩的材料也在对抗污染的过程中不断进化。各国陆续颁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