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诗词五首(教师版)-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诗词(全国通用).doc


初中 九年级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6页177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诗词五首(教师版)-中考真题集锦之课内诗词(全国通用).doc
文档介绍:
专题5:诗词五首
一、(2020·山东泰安·初三学业考试)阅读《春望》,完成下面小题。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对"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句诗写春望所见,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诗人的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B.这两句诗对仗工整,圆熟自然, “国破”对“城春”,两者意思相反,“国破”的残垣断壁同富有生机的“城春”形成强烈的对比。
C.“国破”与“山河在”,前者写国都沦陷,城池残破,后者写山河依旧:“城春”与“草木深”,前着写明媚春景,后者叙荒芜之状,这种诗意的变化,突出了山河破败的景象。
D.这两句诗以写景为主,句中的“国”“山河”“城”“草本”都是诗人亲眼所见的景物。
2.对该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含蓄蕴籍,耐人寻味
B.这首诗的首联表面描写都城破败、人烟稀少、草木杂乱幽深的荒凉景象,实际深藏诗人的无限感慨。
C.这首诗的颌联借对花、鸟的感慨,将诗人抑制不住的伤感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
D.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谊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收到家书的无比喜悦之情。
【答案】
1.D
2.D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诗句的理解分析。作者由眼前乱草遍地,林木苍苍的荒芜景象,想到虽然山河依在,但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忧虑。并不都是亲眼所见。诗句表面写景,实则抒感,寄情于景。故选D。
2.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诗人并没有收到家书。这首诗的颈联、尾联极力渲染诗人在战火连绵时期家书难得,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故D项中的“收到家书的无比喜悦之情”的说法是错误的。故选D。
二、(2020·湖南望城·初三学业考试)古诗文阅读
赤 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3.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
B.第一、二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从而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C.第三、四句中,诗人反说其事,设想若不是当年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重写。
D.诗人即物感兴,托物言志,借周瑜和曹操的故事的典故,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的历史经验。
E.诗的构思极为精巧,前两句写兴感之由,大中见小,颇有情致;后两句发议论,抒发感慨,深刻警策。
4.本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答案】
3.DE
4.表达诗人渴望建功立业,而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
【解析】
3.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
D.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而不是托物言志;
E.诗的前两句写兴感之由,由沙里沉埋着的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是小中见大的写法,不是大中见小,因此E错;
故本题选DE。
4.本题考查诗人思想情感的分析。这是诗人凭吊赤壁古战场所写的咏史诗。他认为,历史人物的成败荣辱具有某种偶然性。杜牧熟读兵书,却把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据此作答。
三、(2020·广西初三学业考试)古诗阅读
雁门太守行
李 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下列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以此作题写当时战事,充分体现李贺意象新奇,设色鲜明,想象奇特的特点。
B.首联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渲染战前敌军压境,我军英勇应战的危急、紧张气氛;暗示战斗的残酷,为下文描写战斗的惨烈做铺垫。
C.颈联中“鼓寒”指的是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的是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无力击鼓,斗志难振,精神颓废。
D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