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3 分析方法作用,品味语言效果
[一](2020·内蒙古赤峰)(16分)
认识病毒·健康生活
材料一 病毒(virus)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靠寄生生活的介于生命体及非生命体之间的有机物种,它进入细胞后表现出的DNA复制是生命体的特征,而离开细胞后它只是一个没有生命的结晶体。大多数病毒的直径在10~300纳米,一些丝状病毒的长度可达1400纳米,但其宽度只有约80纳米。大多数的病毒无法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到,而扫描或透射电子显微镜是观察病毒颗粒的主要工具。当一个病毒准备入侵宿主细胞时,需要以下六个步骤完成其增殖活动,分别是吸附、侵入、脱壳、生物合成、组装和释放。
(摘编自2020年2月6日《光明日报》)
材料二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人际间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实验表明,结膜是新冠病毒传播的一个门户,鼻泪系统则充当了将病毒从眼部运送到呼吸器官的桥梁。新型冠状病毒主要侵犯肺泡上皮细胞,与ACE2(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相互作用,导致病人出现呼吸系统症状。当患者合并心血管系统基础疾病时,症状通常较重。新型冠状病毒导致心肌急性损伤和心血管系统的慢性损害,并且对于合并基础心脏疾病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如果发生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往往病情急剧加重,导致死亡。
(摘编自中国健康网)
材料三 人的身心是一个整合系统,人的健康状况受到生理因素与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疫情扩散快的情况下,人们有一定的紧张情绪在所难免,适度紧张也能激发人的自我保护,但过于紧张,反而会影响免疫。在个体层面,身体感染了病毒,当然需要对症的药物治疗。良好的心态,可以使身体机能处于良好的状态,
促进药物发挥好作用。因此,健康心态是抗击疫情的“心理口罩”,在戴口罩、勤洗手的时候,也要戴好“心理口罩”。
(摘编自2020年1月30日《光明日报》)
材料四 很多病毒的传播,是人吃野生动物引起的。尽管医学早已确认,野味通常携带大量寄生虫甚至病毒,而普通的肉食加工又难以消除,但是,总有人趋之若鹜。在那张刺眼的野味价目表后,隐现的是一条猎捕、运输、销售、加工野味的“灰色产业链”。病毒,往往就在这条链上流动,并传播到人群中。
(摘编自2020年1月28日《文汇报》)
材料五 截至目前,各个常用的移动支付软件与大部分地区都推出了适用于不同人群的健康码。申报健康码时,使用人员需先进行个人信息填报,上传近14天内行动轨迹,经过审核发放对应的二维码。填报相关信息后所获健康码会分成绿、黄、红三个颜色,用来表示使用者出行风险,通过颜色可即时辨别使用者当前的健康状况,为疫情监控提供最有效的支持。
(摘编自2020年4月9日澎湃新闻)
1.材料一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病毒?(3分)
病毒是非细胞形态的有机物种;病毒体积微小;病毒入侵细胞的步骤。(每点1分,共3分)
★2.材料二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3分)
新型冠状病毒具有很强的传染性,主要通过人际间呼吸道飞沫或密切接触传播。
不能删去。(1分)“主要”表示新型冠状病毒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渠道进行传播,删去后与实际情况不符。(1分)“主要”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分)
3.下面对材料一至材料四内容的理解,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