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知识点03 常见虚词:焉、也、于(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与试题演练(全国通用).docx


初中 七年级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5页33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知识点03 常见虚词:焉、也、于(解析版)-2022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点汇总与试题演练(全国通用).docx
文档介绍:
常见虚词:焉、也、于
【考点解读】
1.新课标对虚词的基本要求:在文言文阅读材料的上下文中确定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作用
2.考查内容:虚词的用法意义和结构作用。
【常见题型】
(2017秋•天津市和平区期末)阅读《邹忌讽齐王纳谏》选段,回答下列各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朝服衣冠(穿戴)
B.明日徐公来(第二天)
C.能谤讥于市朝(这里指“议论”)
D.时时而间进(经常)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点是文言实词的理解。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先翻译句子,知道句意然后再解释词语,并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平时要注意积累并识记一些常见的实词。
A.句意:早晨,(邹忌)穿戴好衣帽。服:穿戴
B.句意:第二天,徐公来了。明日:第二天
C.句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谤讥:这里指“议论”
D.句意: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时时:有时候
【答案】故选:D
√(2)下列句子中的“于”用来表示比较的一项是( )
A.皆以美于徐公
B.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
C.能谤讥于市朝
D.皆朝于齐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文言文虚词的意思,要结合句子意思来解释。
A.句意: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于:比
B.句意:全国范围内的百姓没有一个不有事想求助于大王。于:对
C.句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于:在
D.句意: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于:到
【答案】故选:A
(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邹忌以日常生活小事设喻,由己及君,由家事到国事,以小见大,说服力强,让人易于接受。
B.文章用“门庭若市”一词既描写了进谏人多的场面,又说明齐国确实有许多积弊。
C.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D.齐国最终能“战胜于朝廷”的原因是广开言路,修明政治。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根据具体内容分析。
A.正确;
B.正确;
C.有误,应该是: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热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
D.正确。
【答案】故选:C
【技巧透析】
辨析文言虚词语法时,首先看语法结构,无论是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借助语法结构分析都可以帮助我们推断虚词的意义。其次看前后内容,也是我们区别虚词用法的一种方式。最后看对应位置,语言结构相同或相似的词句构成的对文,其对应位置上的词语的用法往往相同或相似。
【知识精讲】
一、焉
1.疑问代词,可译为“哪里”。如:
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湖心亭看雪》)
2.句末疑问语气助词,可译为“呢”。如:
①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曹刿论战》)
3.代词,相当于“之”。如:
①忽啼求之,父异焉。(《伤仲永》)
4.兼词,用于动词、形容词之后,即兼有介词和代词的作用,相当于“从这里”“在那里”。如:
①不复出焉。(《桃花源记》)
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十二章)
③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曹判论战》)
二、也
语气助词。经常用在句末,表示各种语气。
1.表示判断或肯定语气的,如:
①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②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鱼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