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专题21:七下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


初中 七年级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0页4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专题21:七下诗歌鉴赏【专题检测】-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习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专题21:七下诗歌鉴赏-备战2023中考语文一轮复****通关宝典
一、(2022甘肃武威中考真题)阅读下面三首诗,完成题目。
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竹里馆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1.从“空山不见人”“深林人不知”“涧户寂无人”三句中,你读出了诗人王维的 心境。
2.苏轼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你最喜欢上面哪首诗中的“诗画”之境?请简要分析。
二、(2022广西百色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句概括峰和塔的高度,古代八尺为寻,“千寻塔”,极言塔的高峻。
B.第二句写在晨鸡报晓时分,便可以看到旭日东升,进一步渲染塔之高。
C.第三句用典来直抒胸臆,“浮云”在古代诗歌中,往往用来借代品德高尚的人。
D.这首诗是登高抒怀之作,诗人登上飞来峰,触景生情,抒发豪情壮志。
4.有人评价此诗有“哲理的诗化,诗化的哲理”之妙,请结合诗的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2022四川宜宾中考真题)读下面的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乙】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5.下列对两首宋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紧扣“登”字,详细讲述登山经过:乙诗紧扣“题”字,简略描写登山所见。
B.两诗内容均与“山”有关,甲诗重在突出山高耸之势,乙诗重在表现山变化之形。
C.两诗所写角度一高一低,但都巧妙蕴含着“境界高低则见识不一样”的生活哲理。
D.两诗感情基调略有差异,甲诗于清醒中含自得之喜,乙诗于清醒中寄寓孤独之忧。
6.下列对两首宋诗艺术手法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侧重写景抒情,乙诗侧重咏物寓理。
B.甲诗侧重咏物寓理,乙诗侧重写景抒情。
C.甲乙两诗都侧重写景抒情。
D.甲乙两诗都侧重咏物寓理。
四、(2022广东广州中考真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7.“阴阳割昏晓”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五、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小题。
竹里馆
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晚春二首·其一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英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9.下列对两首诗歌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里馆》中的“幽篁”“深林”“明月”以幽静的松林,明月的光影,勾勒出一幅空明澄净,清幽寂静的画面。
B.《竹里馆》“人不知”与“来相照”相互对照,以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左右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如知己朋友般时时照耀自己”的意思。
C.《晚春》中“知”“斗”“解”等词将花树拟人,表现出它们各逞姿色,争芳斗艳的情境。
D.《晚春》中花树知“不久归”而“斗芳菲”,因“无才思”而“作雪飞”糅人与花于一体,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
10.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竹里馆》描绘了诗人月下独坐、弹琴长啸的悠闲生活,表现隐者宁静、淡泊的心情以及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
B.《竹里馆》塑造了一个独处者的形象,他内心充满孤寂与愤恨,只能以“长啸”来宣泄。
C.《晚春》是一首写暮春景物的七绝,诗人运用拟人手法,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描写,反映了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
D.《晚春》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六、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唐代〕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①,何人不起故园②情。
【注】①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类容多叙离别之情。②故园:故乡,家乡。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中“洛城”表明是客居,“春夜”点出季节及具体时间。
B.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