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随堂测试
一、单选题
1.工业机器人的RV减速器核心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从源头上进行基础理论创新,通过不断科技攻关,最终掌握了“机器人关节RV减速器设计及制造工艺”的核心技术,并将研究成果成功实现产业化。这一事实佐证了( )
①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能够推动科技创新
②创新性思维能够把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对事物联系多样性的科学认知是理论创新的基础
④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是科技创新的重要价值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近日我国科学家通过对桃基因组影响因素的实验研究,发现环境是驱动桃遗传分布的主要动力,揭开了“桃李满天下”的奥秘,为育种家建立应对气候变化的植物品种提供依据。这表明( )
①人的正确认识是从社会实践中来的
②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认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3.培根说:“真正的哲学家应当像蜜蜂一样,从花园里采集原料花粉,消化这些原料,然后酿成香甜的蜜。”这个比喻所蕴含的科学思维道理是( )
A.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获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B.理性认识的获得需要在实践中占有丰富、真实的感性材料,并对其进行科学加工制作
C.感性认识是“香甜的蜜”,理性认识是“原料花粉”
D.培根把抽象思维比作“香甜的蜜”,把形象思维比作“原料花粉”
4.英国博物学家进化论奠基人达尔文曾以博物学家的身份,参加了英国组织的环球航行,对动植物和地质方面进行了五年的大量观察和采集。他经过综合探究形成了生物进化的概念,于1859年出版了震动当时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他的天择与性择理论对生物学、人类学、心理学以及哲学来说相当重要。由此可见( )
①实践需要的不同决定了思维抽象的目的和内容会有所不同
②生物进化概念的形成体现了具体与抽象的对立统一关系
③观察和采集动植物等资源是达尔文进行思维抽象的基础
④对生物存在状态的理想化构想是生物进化论创立的关键环节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5.一位禅师说:“老僧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前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这位禅师认识事物所经历的“是山”“不是山”“只是山”的过程表明( )
①感性具体能透过现象看本质
②感性认识需要上升到理性认识
③正确认识总是在与错误认识的斗争中发展
④思维抽象要上升到思维具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清华学姐事件、重庆公交车事件、司机闯红灯家属拒作证事件……2020年全民经历的“新闻反转”事件并不止这些。马克思说,新闻真实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只要报刊有机地运动着,全部事实就会完整地被揭示出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说,新闻反转在所难免。这表明( )
①理性认识是感性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比感性认识更重要
②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需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过程
③把感性认识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
④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这表明( )
A.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它们相互依赖
B.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的,人的认识是无止境的
C.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
D.人们的意识对客观对象的反映具有主观特性
8.“医生,不打针,行不行呀?”一句话,道出了多少病人的心声。研究人员公布了一款新科研成果——无针头注射器。它是一种喷射注射器,在没有针头的情况下,利用高速压力能够令药物穿透皮肤打进身体内,这颠覆了人们的传统认识,是喷射注射系统技术的重大改进,能让患者告别打针之痛。这一事例说明了( )
①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
②认识源于实践,对实践具有促进作用
③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发展
④基于实践的认识发展是循环往复的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9.由香港中学生设计的实验项目“太空养蚕”随“神舟十一号”飞船进人太空,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实验,目的是验证在失重情况下蚕吐出的丝会比较粗且韧性较强,可应用于不同领域,包括制作航天服。这说明( )
①意识活动越来越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客体通过中介系统作用于主体的过程
③科学实验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
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