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吉林省长春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版).doc


初中 八年级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3页133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吉林省长春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解析版).doc
文档介绍:
吉林省长春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卷
一、积累与运用(15分)
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
   一辈子又一辈的言传,一家又一家的立德立言。汇聚成家族历史,雕____(琢 啄)出家族的风骨和神貌,“家风”一词,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和情感。它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系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既影响了一个人的境界格局,也关系这国家的前途命运。中华民族自古有“家国天下”的文化自觉,家是中国人的人生起点,是信心的源泉和精神的依托,家谱,家训,家书,家规,各种物质的,非物质的家的产物,都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而随着社会形态,价值体系、科学技术的演进,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在不断进行着时代性的变化,____(焕 涣)发出新的魅力,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家风是中国人的精神信仰。
(1)参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文中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载:(載) zǎi:一年半~|三年五~|千~难逢。
载:(載) 记载①:刊登;登~|刊~|转~|~入史册|~于该刊第五期。
载:(載)zài①装栽:~客|~货|汽车上~满了乘客|~誉归来。
②充满(道路):风雪~途|怨声~道。
③(zài)姓。
载:(載)<书>又;且:~歌~舞。
A.Zǎi B.zài
(2)请从括号中选择正确的汉字写在横线上。
①雕 (琢 啄)
② (焕 涣)发
(3)解释成语“举足轻重“在文中的意思。
(4)可以替换画横线句中关联词语而不改变原句语义的一项是
A.如果……就……
B.既……又……
C.要么……要么……
D.只有……才……
5.古诗文默写填空。
(1)子曰:“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2)
,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木兰诗》)
(3)杜甫的《望岳》中可以读出诗人傲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的诗句是“ , ”。
(4)生活中我们难免身处困境,陷入迷茫。此时可以用陆游《游山西村》中的“ , ”劝勉自己。
二、阅读(45分)(一)
3.阅读下面的课内文盲文,完成问题。
莲说
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6.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①濯清涟而不妖 ②不蔓不枝
7.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
B.本文句式长短相间、错落有致,富于变化。
C.“爱莲”即爱君子之德--这是本文的主旨。
D.本文借事喻理,借爱莲之事,喻修身之理。
8.下面是文中画线句的另一种标点方式,请说明这种标点的合理性。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9-11题。
精骑集
秦观      
予少时读书,一见辄能诵。暗疏①之,亦不甚失。然负此自放,喜从滑稽饮酒者游。旬朔之间,把卷无几日。故虽有强记之力,而常废于不勤。
  比数年来,颇发愤自惩艾②,悔前所为;而聪明衰耗,殆不及曩③时十一二。每阅一事,必寻绎数终④,掩卷茫然,辄复不省。故虽然有勤苦之劳,而常废于善忘。
  嗟夫!败吾业者,常此二物也。比读《齐史》,见孙搴答邢词云:“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心善其说,因取“经”、“传”、“子”、“史”事之可为文用者,得若干条,勒⑤为若干卷,题曰《精骑集》云。
   噫!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选自《古文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注]①暗疏:默写。②惩艾(yì):惩治,惩戒。③曩(nǎng):从前。④寻绎数终:从头到尾翻寻数次。⑤勒:刻。
9.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限断三处)
少而不勤无如之何矣长而善忘庶几以此补之。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我精骑三千,足敌君赢卒数万。
11.从这篇序言中获得哪些启示?(写出三点)
(三)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最早的桥
茅以升      
①首先要说清楚:什么是桥?②如果说,能使人过河,从此岸到彼岸的东西就是桥,那么,船也是桥了;能使人越岭,从这山到对山的东西就是桥,那么,直升飞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