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第01节+古诗欣赏-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


初中 八年级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1页6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第01节+古诗欣赏-2023年中考语文二轮复习备考通关宝典(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第三关:古诗文探究
第一节:古诗欣赏
考点解析
考点阐述
1.古诗阅读多选与教材课文程度相当、浅显易懂的课外古诗词,以唐宋诗词为主,也选一点元明清三代诗词或唐前古体诗。也有相当一部分考区,仍以课内古诗词为考查对象。
2.题材上,多选写景抒情的诗词,偶尔也选哲理诗和叙事诗。
3.题点上,多考查内容理解、形象感知、意境欣赏、情感体味、妙点品析、表达赏析等。
命题趋势:
古诗赏析主要考查考生欣赏品味能力和语言鉴赏能力。考查的范围包括教材中的课内外古诗词,以及教材以外的古诗词。从先秦的诗经到明清的诗歌都有涉及。内容包括以历史人物,事件为吟咏对象的怀古咏史诗,以某一物为描摹对象的咏物诗,描写自然风光,农村景物以及安逸恬淡的隐居生活的山水田园诗,以战争为题材,反映边塞生活的边塞诗,表现久居在外,长期流离漂泊的羁旅诗。分值一般为6分左右,少的4分,如江西卷、四川成都卷等,多的有10分,如山东德州卷。
课内古诗欣赏向课外拓展延伸,单纯考课内古诗欣赏的考区越来越少,直接考课外古诗词逐渐增多。古诗连读呈上升趋势,既有课内古诗连读,也有课内外古诗连读,还有两首课外诗的连读,既有同一诗人的作品连读,也有沿用同一题材的不同作者的古诗里。
注重命题形式的创新。古诗赏析除了常见的选择,填空,问答和判断等命题形式之外,还有表格题,将需要比较赏析,批注,探究的内容,甚至微电影微创作的内容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有的题目提供几首古诗,让考生选择答题空间。
命题搭建支架,综合性更强,更加注重思维训练,在古诗赏析题中附上名家评论和考生答题提供方向,让考生通过比较分析来印证名人的评论,为诗歌的赏析提供了支架。或者要求从两首课外诗中选一首与所提供的两首诗组成一组阅读材料,并阐明理由,需要有较强的综合分析能力才能打。
解题要诀
诗歌欣赏有门道,掌握方法很重要。意象、意境、易混淆,象为物景境氛围,品味字词连语境,推敲辨析第一境,描绘画面需联想,翻译扩写特征写,鉴赏人物明形象。品析词句连背景,分析作用析技法,修辞内容加感情,揣摩情感最常见。看图品句反复吟,诗下注释看仔细,知人论世主题现,比较阅读要勾连,同中求异有分晓。名家分析不放过,他山之石可攻玉。
通关演练
真题引路
【2022★湖北武汉】
7.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注]
【唐】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此诗为张九龄受唐玄宗赏识而出任洪州都督后所作。湖口,即江西鄱阳湖湖口,当时归洪州都督府统辖。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用“万丈红泉”“迢迢半紫”描摹庐山瀑布从天而降、绚丽夺目的壮观景象。
B. 颔联中的“下”和“出”,凸显了瀑布越过山间杂树、穿透空中层云的宏大气势。
C. 颈联描写了两种截然不同天气状态下的瀑布美景;晴日彩虹当空,雨天声势浩大。
D. 尾联赞叹飞瀑与山、云、天连成一片的恢宏气象,展现了诗人博大开阔的胸襟。
【答案】C
【解析】
【详解】C.“日照虹霓似”写瀑布的色彩,在晴日阳光的照射下,幻化出如虹霓般七彩缤纷的颜色,绚丽瑰奇;“天清风雨闻”写瀑布的声响,天清气朗之时,本无风雨,但万丈洪泉直泻而下时发出的巨大声响,却使人有急风骤雨杂沓的听觉感受。颈联描写的是晴天丽日时瀑布的美景,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C。
【2022★常德】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鹤楼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7.颈联中的“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_____________的特点。
18.诗歌前两联有实写,有虚写,请对此作简要赏析。
【答案】17.长势繁茂
18.一、二联虚实结合,暗含对岁月悠悠,世事苍茫,今昔变化巨大的感慨,抒发了作者寂寞之感。
【解析】
17.本题考查理解能力。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萋萋,形容草长得茂盛的样子。这句是诗人对眼前登黄鹤楼所见的景物:晴空里,隔水相望的汉阳城清晰可见的树木,鹦鹉洲上长势茂盛的芳草,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
故“芳草萋萋”写出了“芳草”长势繁茂的特点。
18.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诗歌前两联三次点到“黄鹤”,有实写,有虚写。第一次提到“黄鹤”,是起笔,没有实写,而是从传说而起,是过去传说中的黄鹤,是虚写。第二次提到“黄鹤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