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初中 八年级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6页72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精品解析:山东省济宁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
文档介绍:
山东省济宁市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考试时间120分钟,共100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先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然后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本人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位置。
3.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答题卡上相应题目的答案标号,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
4.答非选择题时,必须用0.5毫来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书写,务必在题号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5.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基础积累(共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翻过山峰,突然眼前一亮,众人齐声惊呼“哇——哇——”!但见花如潮涌,汪洋恣肆,绵沿数里,铺陈山脊。 ① ,连片的鲜花依山就势,高低起伏,像(一幅/一副)长轴画卷,铺展浩荡,壮丽辉煌。人在花海徜徉,恍若置身仙境。蓦然回首,红色深浅交织,而又层次分明。川梭的游人,时而漂浮于花海柔波,时而被漩涡淹没,但总是沉醉其中,(徘徊不前/流连忘返)。 ② ,在花海里循环往复,无止无休……我不禁想:龟峰山是大自然亿万年的心血造化,面对大自然坚辛的付出、多情的馈赠,我们的确应该自觉地加以爱护。
1. 下列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绵沿 恣(zì)肆 山脊(jī)
B. 川梭 徜(cháng)徉 蓦(mù)然
C. 漂浮 漩(xuán)涡 不禁(jīn)
D. 坚辛 心血(xiě) 馈(kuì)赠
2. 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副 徘徊不前 B. 一幅 流连忘返
C. 一幅 徘徊不前 D. 一副 流连忘返
3. 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放眼望去 ②人流如游龙般变得越来越长
B. ①驻足近观 ②人流如飘带般变得越来越长
C. ①驻足近观 ②人流如游龙般变得越来越长
D. ①放眼望去 ②人流如飘带般变得越来越长
【答案】1. C 2. B 3. A
【解析】
【1题详解】
A.“绵沿”应为“绵延”,“脊”读音应为jǐ;
B.“川梭”应为“穿梭”,“蓦”读音为mò;
D.“坚辛”应为“艰辛”,“血”的读音应为xuè;
故选C。
【2题详解】
幅,原意是指幅面,即布匹、呢绒等的宽度。作量词用时,主要用于布帛、纸张、图画等有一定面积的东西,如:一幅国画、一幅壮锦等。副,作量词用时,一是用于成组成套的东西,如:一副对联、一副手套、一副眼镜、一副担架、全副武装;二是用于面部表情、态度等,如一副笑容、一副庄严而和蔼的面孔。徘徊不前:比喻总在一个地点不能前进。“画卷”前用“一幅”;对美景的沉醉、迷恋,应用“流连忘返”。故选B。
【3题详解】
根据文章内容,所看之景是绵延数里之景,不是近观,所以处应填“放眼望去”;“人流”比作“游龙”较恰当,故选A。
【点睛】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安全生产月“活动中,由于消防队通过加大宣传力度,让消防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B. 夜市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所售商品种类繁多,吃的喝的玩的、用的一应供全。
C. 近年来,过度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已经严重造成了环境污染,必须收起全社会警惕。
D. 公园的荷花已经开放,游客身处其中,聆听着大自然的鸟语花香感觉特别惬意。
【答案】B
【解析】
【详解】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去掉“由于”或“让”;
C.语序不当,把“严重”移到“环境污染”之前;
D.前后搭配不当,“花香”不能聆听,最简单的方法是去掉“花香”;也可改为“聆听着大自然的鸟语,嗅闻着大自然的花香”;
故选B。
5.班级举办以某部名著为专题的手抄报制作活动。下面是该手抄报的版块标题:①百折不挠,终得正果;②带你认识团队的力量;③妖魔鬼怪猜猜看;④一部富于想象力的“童心之作”,下列语句也适合作为该手抄报版块标题的一项是( )
A. 鬼狐花妖亦深情 B. 读书人的命运悲歌
C. 英雄绰号背后的玄机 D. 神魔皆有人情,精魅亦通世故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部分提示内容“正果”“团队”“妖魔鬼怪”“童心之作”可知该名著为《西游记》。
A.《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主人公大多是花妖狐魅,故可知是《聊斋志异》;
B.以读书人为主人公,展现读书人命运的悲剧性,由此可判断是《儒林外史》,真实的揭示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从而对当时吏治的***、科举的弊端礼教的虚伪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