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阶段考试(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7页36 KB

手机浏览
1/7

手机浏览
下载此文档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青海省西宁市海湖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6月第二阶段考试(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文档介绍:
第 2 页 共 7 页
西宁市海湖中学
2020-2021学年第二学期第二阶段考试卷
高 二 历 史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
(共30,题2分,共60分;每题只有一个答案符合题意。)
1.“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  )
A.宗法制 B.禅让制 C.郡县制 D.察举制
2.《史记·周本纪》记载:“武王追思先圣,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今河南三门峡陕县),黄帝之后于祝(今江苏丹阳),帝尧之后于蓟(今天津蓟县),帝舜之后于陈(今河南淮阳),大禹之后于杞(今河南杞县)”这一做法(  )
A.体现了中国历史的延续 B.有利于巩固新兴的西周政权
C.实现了周朝的集权统治 D.说明了周人的政权基础薄弱
3.《礼记》记载:“殷人称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则提出“天命靡(无)常,惟德是辅”,周公曾说,“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这说明西周统治者的政治观念是(  )
A.重视民心向背 B.宣扬君权神授 C.实行等级制度 D.依赖家族关系
4.东周以前,“言姓者本于五帝,见于春秋者得二十有二”;而在《孟子》一书中百姓一词共出现了十九次,而其中只有一次是指贵族,其他十八次均指平民布衣。这一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  )
A.贵族逐渐平民化 B.姓氏逐渐普及化 C.宗法制逐渐瓦解 D.社会逐渐平等化
5.《吕氏春秋·上农》在描述农耕之利时不无夸张地说:一个农夫耕种肥沃的土地可以养活九口人,耕种一般的土地也能养活五口人。战国时期农业收益的增加(  )
A.促进了个体小农经济的形成 B.抑制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C.导致畜力与铁制农具的使用 D.阻碍了大土地所有制的成长
6.孟子提出天下“定于一”,荀子倡导“一天下,财万物,长养人民,兼利天下”,韩非子主张“一匡天下”。这些主张反映了(  )
A.儒家与法家的主张混同 B.国家统一在思想上的体现
C.主要学派实现了思想统一 D.古代大一统思想初步形成
7.历史上最早设县的是楚国和秦国。春秋后期各国县数骤增,到战国时成为较普遍的地方行政区划。秦汉时期推行全国,达千余县之多;春秋至秦汉时期郡县制的变迁(  )
A.加强了君主专制 B.拓展了中国疆域
C.实现了国家统一 D.推动了官僚政治
8.据《春秋繁露》记载,君主“为政而任刑,谓之逆天,非王道也”,若“逆天”,自然界就会出现诸如日蚀、地震等灾异。这一主张(  )
A.强化了君主的绝对权威 B.体现了道家的治国理念
C.彰显了儒家的治国思想 D.消弭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9.汉代成书的数学专著《九章算术》讲到了丈量土地面积,计算方仓、圆仓的容积,测量距离远近,计算筑城、凿渠的土方的方法等等。同时,农学方面出现了《汜胜之书》《四民月》等农书。可见,汉代科技(  )
第 2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