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4页 第2页,共14页 第3课同步测试 20世纪50年代,我国确定的基本政治制度有( )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普遍推行基层民主选举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1950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在政务院人事局的基础上组建国家人事部。总体来说,各政府系统设立人事管理部门,是党中央和地方各级党委组织部管理干部的一种基本形式,同级党委组织部对同级人民政府人事部干部管理工作进行指导。对这种干部制度理解不正确的是( ) A. 有助于党中央的统一领导和统一管理 B. 不能适应经济复苏和稳固政权的需要 C. 干部队伍的建设和管理模式影响深远 D. 有利于加强对各级人事部干部的管理 1954年12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指出:人民政协……其任务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巩固和发展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更广泛地团结全国人民,并向有关国家机关反映群众的意见和建议。这表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①代行全国人大职权 ②是不可或缺的国家权力机关 ③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组织形式 ④是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的政治协商机构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截止到1996年,我国少数民族的公职人员已有240多万人。现在自治区主席、自治州州长和自治县县长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民族自治地方人大常委会都由实行区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担任主任或副主任。这反映出() A. 政府对少数民族权利的重视 B. 民族平等原则开始正式贯彻 C. 少数民族地区有高度的自治权 D. 民族区域自治内容的日益丰富 “(它)汲取了传统中国‘从俗从宜’的治边经验,根据不同的****俗、文化、制度和历史状态以形成多样性的中央——地方关系,但这一制度不是历史的复制,而是全新的创造”。新中国的这一“创造” A. 团结了各民主党派参政议政 B. 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 C. 成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 是基层民主制度的成功实践 1954年10月,***代表中共中央提出有关召开第二届政治协商会议的建议。其中包括调整政协的组织形式,地区和军队今后不再作为参加人民政协的单位,不再制定新的《共同纲领》。各民主党派经研究协商,一致同意。***的建议表明( ) 第13页,共14页 第2页,共14页 A. 政协职能的转变提上日程 B. 《共同纲领》的临时宪法作用会延续 C. 政治协商制度的初步确立 D. 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任务已经完成 “在这样一种深厚的文化积淀之上,中国在选择政党制度时必然要寻求一种与之相适应的、符合中华民族‘和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新中国“符合文化传统”的政党制度是( )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主集中制度 C.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197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删去了“各少数民族聚居地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总原则,一些自治地方被取消。这说明( ) A. 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已不适应国情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遭到了破坏 C. 当时已没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的必要 D. 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遭到破坏 1949至1951年,在解放过程中,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产生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第一步,在新解放区建立正常的社会秩序,恢复生产;第二步,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第三步,由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用民主选举方式产生人民政府。这一建立人民政府的方式 A. 凸显了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B. 开始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 C. 确立了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D. 体现了人民民主的政权特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一十七条规定,参议院由各地选派的参议员组成,组成结构按第一十八条规定,每行省、内外蒙古、西藏各选派 5 人,青海选派 1 人,选派方法由各地自行规定。这一条款集中体现了 A. 五族共和思想 B. 代议制原则 C. 分权制衡原则 D. 民族区域自治原则 第3页,共14页 第14页,共14页 黄仁宇在总结国共两党十年对峙的历史博弈时说:“***的成功归功于他打破城乡之间的沟通障碍……共产党***的话语延伸到小村落时,被孤立在城市的国民党绝对没有机会赢得中国。”据此可推知黄仁宇 A. 夸大了***话语的作用 B. 肯定“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C. 有意抬高***政治地位 D. 认为国民党对农村统治薄弱 历史学家金冲及论述说,孙中山曾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口号,但20世纪30年代时,中国广大农村仍然是半数以上土地掌握在不足人口总数的10%的地主富农手中。这一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在于 A. 帝国主义势力的阻挠 B. 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