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4页 第14页,共14页 第5课同步测试 唐政府动员全国力量,主持编撰了对我国历史产生深远影响的典籍。如我国第一部药典《唐本草》,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唐六典》,我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这说明当时政府致力于() A. 法律的创新 B. 制度的规范 C. 人民的健康 D. 国力的增强 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政治从西周时代的“礼仪政治”到秦代的郡县制、官僚制和法律控制手段,无疑体现了政治形态的一种“现代化”趋势。这里“现代化”的内涵是 A.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 B. 从人治到法治 C. 国家管理的制度化 D. 走向专制主义 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中,有关于手工业法律的记载:凡是制作同一种类器物的,其大小、长短和宽窄,必须相同。由此可见秦朝的法律( ) A. 阻碍了经济发展 B. 促进手工产品规范统一 C. 以经济立法为主 D. 鼓励私营工商业的发展 《秦律·厩苑律》规定:借用官府的铁制农具,因原器破旧而损坏,农民以文书上报官府即可,官府回收原农具而不令赔偿。这一规定主要说明了( ) A. 秦国力雄厚疆域辽阔 B. 秦律规定覆盖面广 C. 秦政府鼓励发展农业 D. 秦铁农具储备充足 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损害身体及鬓发、胡须等均属不孝行为。秦朝将强制剃除头发、鬓毛和胡须的髡刑和强制剃除鬓毛、胡须而保留头发的耐刑等刑罚作为纯粹的耻辱刑而存在。这反映出秦朝 A. 刑法受传统思想影响 B. 社会风俗得到了革新 C. 法律由严酷走向宽容 D. 法律执行缺乏严肃性 有学者指出,秦朝以武力统一天下,却没有使原本属于各国的百姓感受到新政权带来的温暖,这成为秦朝短命而亡的“基因缺陷”。秦朝的“基因缺陷”指的是 A. 强力推行重农抑商 B. 不合理的治理方式 C. 以郡县制控制地方 D. 实行皇位世袭制度 《秦律》规定,同一家庭中的适龄男子不能同时征发兵役。县啬夫、尉及士吏征发戍役时,如果违反这一规定,要罚二甲。这一规定反映出秦代( ) A. 统一后社会环境较宽松 B. 对地方官吏的考核严密 C. 法律文化具有专制色彩 D. 注重保证农业生产劳动力 第13页,共14页 第2页,共14页 《嬴政的道》一文中写道:“始皇帝嬴政比较黏糊,只要走进历史,不管你是否乐意,也无论你停在哪一段儿,他都将不请自来,躲不掉也避不开。”作者这样评价秦始皇,主要是基于他() A. 开始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 B. 确定了后世2000多年的国家政治框架 C. 确立了分封子弟的制度 D. 开始用军功爵制代替世卿世禄制 秦律对官府铁器的供应和使用有具体的规定,如果铁器损失,必须根据情况分别处理。秦律规定对偷盗耕牛的人必须判罪,并规定厩苑所饲养的牛必须达到一定的繁殖率,完不成任务的需接受处罚。这些规定 A. 反映出秦律的严苛残暴 B. 有利于农业的精耕细作 C. 推动秦代冶金业的发展 D. 说明铁犁牛耕逐渐普及 云梦秦简中记在了一段秦律,大意为:有贼入甲家,伤了甲,甲呼喊有贼,其四邻、里典、伍老都外出,没有听到呼喊。在论处的时候,四邻外出,可以不受责罚;里典、伍老即便不再,也不免责。这段秦律最能说明( ) A. 地的治安形势非常严峻 B. 当时地方基层的管理方式 C. 秦律采取轻罪重罚的原则 D. 实施暴政是秦朝骤亡的主要原因 据《睡虎地秦墓竹简》记载,秦代曾用明确的法律条文规定了农耕播撒种子的数量:稻谷一亩播种二又三分之二斗,麦子一亩播种一斗,大豆一亩播种半斗。这反映出秦律( ) A. 重视保护农民的私有财产 B. 条目繁杂琐细,刑罚极其苛酷 C. 关注民生与社会实际问题 D. 剥夺贵族特权,适应社会转型 从文献记载来看,秦朝军功爵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其对军功的强调与奖赏,也在于其作为区分华夏与非华夏族群政治层级衡量“一般等价物”的标示。实际上,这就涉及了秦在非华夏地区的政治统治。从历史深远影响的角度看,秦朝的这种做法体现出 A.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倾向 B. 中央集权制度对民族融合的推动 C. 贵族等级特权被政府废除 D. 军功爵提高了秦国士兵的战斗力 《睡虎地秦墓竹简·法律答问》记载:“盗徙封,赎耐。”“封”即田地中阡陌、顷边的地界。私自移动“封”,即判处“赎耐”。这说明秦律规定偷偷移动田界标志的行为构成“盗徙封罪”,处罚是剃去人的须鬓或交纳法定数量的财物以赎罪。这条规定能证明当时( ) 第3页,共14页 第14页,共14页 A. 公私财产受法律保护 B. 审判有严格的程序 C. 地方官员受法律监督 D. 老百姓有人身安全 开元25年(公元737年)《唐律》规定,禁止子孙弟侄在没有得到家长同意的情况下,“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