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1页 第10页,共11页 第4课同步测试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未挽救宋朝衰亡的命运。下列关于王安石变法的评价中正确的是() A. 增加了大笔财政收入 B. 其改革仅仅限于整顿吏治 C. 减轻了人民负担 D. 增强了统治集团内部凝聚力 有人说:“19世纪末中国维新思想宣传者的手段很高明。”“高明”之处在于( ) A. 通过论战来宣传新思想 B. 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C. 通过著书立说表达思想 D. 组织社会团体来宣传思想 战国时,贵贱天然有别的观念逐渐被人类本质无别、差别在于后天的观念取代,人性善恶的讨论成为争鸣的主题。据此可知此时() A. 对人类自身的研究成为潮流 B. 社会政治结构变动影响观念变迁 C. 强化社会秩序成为诸子共识 D. 性恶论顺应了专制集权发展需要 据统计,梁启超所办的《时务报》在1896年销量达到7000多份,次年销量高达12000份,最高时竟然达到17000份,出现了“举国趋之,如饮狂泉”的局面,连《万国公报》的主笔林乐之都称赞其“议论明通,识解超卓”。《时务报》的畅销 A. 使宣传西方思潮成为主流 B. 为维新变法的开展创造了舆论氛围 C. 推动了民主共和思想传播 D. 使维新运动具备了广泛的社会基础 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的新陈代谢》中所说:(此事件使)“一批一批的中国人接受了进化论,一批一批的传统士人在洗了脑子之后转化为或多或少具有近代意识的知识分子。就其历史意义而言,这种场面,要比千军万马的厮杀更加惊心动魄。”此事件是指() A. 洋务运动 B. 维新变法 C. 辛亥革命 D. 新文化运动 在春秋经传中,秦国九世以上世袭贵族世家不过两家,五代以及三至四代世袭贵族居然为零,远逊于周室,以及齐、楚、晋等东方诸侯国。这种现象( ) A. 反映了商鞅变法的成效 B. 制造了诸侯之间的对立 C. 便利于秦国政治形态转型 D. 加速了西周分封制的瓦解 2014年1月《嘹望》发表评论:30多年前你们(安徽小岗村)冒着危险将士地“化整为零”承包出去,如今又将土地“化零为整”(农村土地流转)集中起来。这种变化( ) 第11页,共11页 第2页,共11页 A. 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B. 侵害了农民土地承包的权益 C. 加快农村由单一经营向多种经营转变 D. 改变了农村土地所有制性质 有史家认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五四运动接连发生,层次分明的连在一起,形成一场“总运动”。这场“总运动”的基本趋势是 ……( ) A. 传统文化向近代文化的转型 B. 政治上由专制向民主化转变 C. 由农耕经济向工业化的飞跃 D. 技术、制度、文化渐次转型 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写到:“康有为以为望变法于朝廷,其事颇难。然各国之革政,未有不从国民而起者,故欲倡之于下,以唤起国民之议论,振奋国民之精神,使厚蓄其力,以待他日之用。”这说明( ) A. 康、梁认为变法不能依靠朝廷 B. 戊戌变法没有借鉴外国经验 C. 梁启超意识到唤起国民的重要 D. 戊戌变法注重依靠民众力量 战国时期,秦献公改造基层居民组织,将全国人口编为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的单位,这一举措被称为“户籍相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县”。“户籍相伍”和“集乡为县” ( ) A. 确立起皇帝制度 B. 摧毁了宗法关系 C. 建立起官僚政治 D. 加强了基层治理 1992年是中国改革的标志性分水岭。在这一年抵达北京履新的前世行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向南方周末记者讲述他当时的感受,“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 A. 确立了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 B. 确定了市场经济的改革目标 C. 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 D. 形成了全方位的开放新格局 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 A. 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B. 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C. 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D. 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神宗既用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安石为帝言天下财利所当开辟敛散者,低然其说,遂创立制置三司条例”“以通天下之利”,这说明,王安石变法初期的改革重点在于( ) 第3页,共11页 第10页,共11页 A. 分散宰相权利 B. 加强皇权 C. 加强军事实力 D. 增加财政收入 商鞅变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一次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