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 第12页,共13页 第二单元测试 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依据试卷成绩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这一做法 A. 可能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 B. 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 C. 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D. 拓宽了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 唐代前期,各地刺史的日常工作要向尚书省汇报;唐代中后期则不同,刺史要向当道节度使请示汇报。这一变化反映了() A. 皇权强化导致尚书省的地位下降 B. 刺史权力膨胀引起中央政府警惕 C. 藩镇势力的发展削弱了中央集权 D. 中央利用分权策略加强地方控制 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因此朝廷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以维持取士人数的均衡。据此可推知() A. 南方学子更加聪明 B. 科举制的弊端渐显 C.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 八股取士制度僵化 战国时期,或由匹夫而为将相,或朝贫形而暮公侯,或起自刑余,或出于盗薮(强盗聚集的地方),不论新旧,不问亲疏。这种现象表明 A. 士农工商结构趋于瓦解 B. 礼崩乐坏加速王室衰微 C. 世卿世禄制度遭受冲击 D. 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 据统计,唐代宰相共计369名,出自98个家族;宋代宰相共有134名,出自126个家族。这说明宋代 A. 宗族性家族制度的形成 B. 理学对伦理的强化 C. 分散相权方式发生变化 D. 政治的开放性增强 曹丕继魏王后,推行九品中正制,由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中正都由州郡的世家名门贵族官僚来担任,因而所定为上品者,无非世族名门。这表明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 A. 克服了察举制的诸多弊端 B. 打破了士族的特权垄断 C. 兼顾了家世与才能的考量 D. 弱化了中央的专制集权 《辞海》称:“唐以后特派负责某种政务者称使,如节度使、转运使等。”唐朝,中央由工部下的屯田郎中和司农寺主管屯田、营田,而州郡却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中央由工部、少府监和将作监主管手工业生产,州郡亦无相应的主管机构或官员。于是才有营田使、盐铁使、群牧使等使职的设置。材料反映唐朝使职大量出现的具体原因是 第13页,共13页 第2页,共13页 A. 唐朝现行官制的弊端 B. 职官制度运行的惯性 C. 唐朝行政制度的僵化 D. 唐朝政治形势的剧变 史料记载:琅琊王氏,从东晋的王导到南齐的王俭,“六世名德,海内冠冕”,当宰相的接二连三,甚至连白痴也可出任高官。这种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因为() A. 察举制弊端暴露 B. 地方宗族势力强大 C. 王氏为上品家族 D. 君权遭到削弱 东汉末年改刺史为州牧,州牧位居郡守之上,并且有了固定的治所,权力大大超过了汉武帝时监察和考核官员的准则“六条问事”。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A. 加强中央集权促使监察职能变化 B. 皇权专制统治的加强 C. 刺史在地方拥有了更大的监察权 D. 军阀割据局面的形成 西汉时郡守自行辟除椽属(自行招聘府内幕僚)就已成为通制,东汉时把辟除郡县史作为仕进之路的风气更甚,一些名流贤士也以被辟举公府为荣,两汉时期地方长官辟椽属( ) A. 对中央造成巨大财政负担 B. 对专制主义集权形成威胁 C. 是寒门学子入仕的主要途径 D. 利于保证政治生态的清明 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 A. 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 B. 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 C. 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 D. 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 韩非子说:“臣尽死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非父子之亲也,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 ( ) 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 B. 君臣之间的关系毫无诚信可言 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 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 《礼记》载:“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尚不能劝其努力,罪亦不能戒其怠情。”这反映了() A. 世家大族把持的人才选拔制度 B. 不论贵贱、选贤用德的人才观 C. 注重血缘和门第的世卿世禄制 D. 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考试制度 东汉时,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阅品评的传统;曹魏时由政府委任中正,把私人品评变作官家品评。此变化( ) 第3页,共13页 第12页,共13页 A. 受佛教不断传播的影响 B. 反映世家大族不断衰落 C. 是推行科举考试的结果 D. 是加强中央集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