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测试
一、单选题
1.有人形象地说,高福利国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社会主义的分配”。出现了 “主动失业现象”, 连失业者的地位都很高,导致了有些人不愿意去干活。“主动失业现象”说明( )
A.科学技术的进步大大提高了生产率 B.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深入发展
C.“福利国家”制度存在着一定的弊端 D.高福利国家劳动者道德品质低下
2.1883年,德国通过了工业化国家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保险立法《疾病保险法》,1884年又通过了《工伤事故保险法》,1889年通过了第一部《老年和残疾保险法》。这三大保险法旨在( )
A.建立现代社会保险制度 B.应对现代化社会的挑战
C.否定自由资本主义原则 D.推动企业自觉科技创新
3.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从英国开始,继而西方各国开始竞相削减福利开支。这表明西方国家( )
A.缩小“福利国家”的规模 B.贫富差距得到解决
C.国家财政开始出现危机 D.加强政府干预经济
4.《商君书》曰:“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即将百姓的名字登记于政府的版籍之上,开始出现编户齐民制度。这一制度造成的影响是( )
A.管理百姓的方式由地域转向亲缘 B.削弱贵族势力增强国家的人口控制
C.便利新兴地主兼并土地隐匿人口 D.扩大士阶层与农民的身份等级差异
5.《后汉书•百官志》记载,“凡有孝子顺孙,贞女义妇,让财救患,及学士为民法式者,皆匾表其门,以兴善行”,表彰孝道及善行义举均属乡官三老之职责。由此可见,当时( )
A.基层治理渗透官方意识形态 B.社会救济程序完备
C.民间教化倡导多元价值观念 D.察举制度雏形出现
6.1888年的《地方政府法》规定,作为地方权力机关,郡、郡级市和伦敦郡议会必须由公民直接选举产生,将以往由治安法官负责的大量事务交由议会负责。这一法案( )
A.使政治权力从贵族手中转移到议会 B.统一了城乡公民的选举权
C.开创了民选产生自治机构的制度 D.推动地方自治制度的民主化
7.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乡有三老、有秩、啬夫、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职听讼,收赋税。游徼,徼循禁盗贼。” 由此可知,汉代的“乡”是一种( )
A.村民自治组织 B.地方政权机构 C.社会教化团体 D.安全保卫机构
8.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畿和诸侯封国普遍实行国野制,以周人为主体的国人压迫和剥削野鄙地区被征服的“野人”。战国时期,各国大规模登记户籍, 消除国野差异,使其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齐民”。这一现象( )
A.推动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B.有利于实现富国强兵
C.加速了宗法分封制的瓦解 D.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9.春秋时期,许多诸侯国都进行了赋税制度改革。楚国下令“书土田”“量人修赋”,即进行土地登记,农夫按照土地收成多少交纳赋税。郑国“作丘赋”,以“丘”为单位征收兵赋。这些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
A.增加财政收入 B.实行重农抑商 C.抑制土地兼并 D.打击豪强势力
10.《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提到,明朝如果某户有田百亩,卖去二十亩,则造册曰:旧管百亩,今卖,当开除户下田二十亩,彼买者新收二十亩,而此户实在则止八十亩。如此造册的直接原因是( )
A.赋税制度改革 B.土地兼并严重 C.户籍制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