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专练10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15题(解析版)-2020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docx


初中 九年级 上学期 历史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8页1.82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专练10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15题(解析版)-2020中考历史总复习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docx
文档介绍:
2020中考历史总复****考点必杀800题(部编版)
专练10 中国古代史材料题15题(解析版)
(提升)1.(2019陕西)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辽、西夏与北宋并立形势图(1111年) 南宋与金对峙形势图(1208年)

图A 图B
元朝疆域图(1330年)
(1)由图A到图C表明这一时期政治局面上呈现 趋势;图B中,南宋与金议和划定的西段段边界是 (填字母);图A、B出现的辽、西夏、金三个少数民族政权中,存在时间最短的是 。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在更大范围内交融,元朝时民族融合空前加强。同一时期,西欧城市兴起,其特点是 ,如教材所描述“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4分)
(2)选做题:以下两个小题,请任选一个作答。(如果两个都答,按第①小题计分)
①北宋定都于何处?北宋建立之初在民族关系上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什么?是如何解决的?
(3分)
②元朝何时统一全国?在政治制度上有何首创?元朝在交通和对外贸易方面有何发展?(3分)
③综合上述材料,从国家观和民族观角度,谈谈所得到的启示。(1分)
【考点】北宋的建立、辽西夏域北宋的对峙、宋代南方经济发展、元朝的统一、元朝的行省制度、元朝的交通和对外贸易
(基础)2.(2020改编)2018年,中国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灌溉工程技术的进步,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巨大……唐中期至五代时期,江南水网圩田技术发展很快……于是“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
——张芳《中国古代灌溉工程技术史》
材料二: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移。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
——摘编自齐涛《中国古代经济史》
材料三:姜席堰位于钱塘江支流灵山江,由上堰(姜堰)、引水渠、下堰(席堰)及渠首分水闸等部分组成。
(1)说说材料一中“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
(2)根据材料二,分析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说明渠首分水闸的主要功能。

【答案】(1)旱涝保收。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3)控制河水进入灌溉干渠,调控进入各灌溉干渠的水量。
【考点】评价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解析】(1)本题考查“灌溉工程”对农业生产的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一中的“……低田常无水患,高田常无旱灾”。可见“灌溉工程”使农业生产旱涝保收。
(2)本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材料一“安史之乱后,黄河流域陷入长期藩镇割据混战中,此时的南方保持了相对稳定”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战乱较多,而南方相对安定;材料一“南方掀起了水利建设的高潮,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材料一“水稻生产技术逐步提高,有力地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加速经济重心南移。”说明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3) 渠首分水闸的主要功能是控制河水进入灌溉干渠,调控进入各灌溉干渠的水量。
故答案为:(1)旱涝保收。
(2)北方战乱,南方相对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南方水利的兴建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促进了南方农业的发展。
(3)控制河水进入灌溉干渠,调控进入各灌溉干渠的水量。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以“2018年,中国都江堰、灵渠、姜席堰、长渠4个项目被列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为依托,考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等相关知识及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
(基础)3.(2019福建)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地图出版社等《中国历史地图册》
材料二:5世纪末,中原地区农亚经济已较发达,成为北魏主要产粮基地。而平城地区屡受灾荒,粮食供应常发生危机。随着北魏在中原的开拓,平城已不适合于控制整个北方地区。加上平城的保守势力强大,北魏社会的发展受到了制约。
迁都后,孝文帝下诏改用汉姓,改穿汉服,改说汉语,推行汉族的官制和律令。于是,胡食、胡床、畜牧选种等草原文化因子也逐渐融入汉族人民的生活中。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