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考历史考前冲刺卷(八) 第I卷(选择题 5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 1.“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材料反映了北京人( ) ①会制造和使用石器、骨器 ②会种植庄稼 ③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④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 A. ①③④ B. ①③ C. ①②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据题干“北京周口店北京人遗址…考古发现包括:10万多件石器,成批的骨器,100多种野兽化石,还有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灰烬中有很多石头、骨头和朴树子等”可知,北京人遗址出土10万多件石器,说明北京人会制造石器,北京人遗址发现大量灰烬…其中最厚的灰烬可达4米,说明北京人会使用火和保存火种。 故选B。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天下为家”指的是( ) A. 把天下当成家 B. 把家当作天下 C. 禅让制代替世袭制 D. 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答案】D 【解析】 本题考查世袭制相关知识。根据材料“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可知,世袭制产生。约公元前2070年,禹结束部落联盟局面,建立夏朝。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凭借强大的势力,继承了他的位置,成为夏朝第二代国王。从此,“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公天下”变成“家天下”。因而材料中的“天下为家”指的是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D正确。ABC.三项解释均不符合题意,排除,ABC错误。故选D。 3.郭沫若说:“由秦到现在两千多年了,我们依然感觉春秋战国时期在学术思想上是中国的黄金时代,”能佐证这一观点的历史史实是( ) A. 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B. 出现百家争鸣局面 C. 佛教传入中国 D. “西学传入中国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百家争鸣。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飞速发展使传统的社会秩序受到猛烈的冲击,在各国竞相改革。随着当时社会的急剧变化,众多学派对各种问题提出了不同的见解,著书立说发表意见,相互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郭沫若之所以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的黄金时代,指的就是百家争鸣这个学术繁荣局面。 故选B。 4.2000年前,丝绸是中国的名片;1000年前,瓷器是中国的名片;500年前,茶叶是中国的名片。其中与“丝绸是中国的名片”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 A. 文景之治 B. 丝绸之路 C. 张骞出使西域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丝绸之路的相关史实。张骞通西域后,中国的丝和丝织品源源不断地从长安运出,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到达中亚、南亚和西亚,再转运到大秦,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故选B。 5.“它(科举制)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中国竞争性文士考试制度是该国特有的制度,并持续了一千多年。”材料表明科举制( ) A. 有利于选拔社会人才 B. 能够缓和尖锐的民族矛盾 C. 具有稳定性和延续性 D. 有效地防止了政权被颠覆 【答案】C 【解析】 本题考查科举制相关知识。A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选A。B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选B。由材料“唯一没有被动摇过”、“持续了一千多年”可以看出,材料要反映的是科举制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故选C。D项说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不选D。故选C。 6.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 ) A. 重文轻武 B. 休养生息 C. 重农抑商 D. 科教兴国 【答案】A 【解析】据学者统计“北宋一朝科举考试共录取文士60035人,平均每年约360人;武举考试共录取武士868人,平均每年约5人,”宋代还规定文武官员在任期间,文臣考核升迁的年限比武臣短。据此可知,宋代的国策是重文轻武。宋朝实行重文轻武的政策的具体表现是宋太祖有意重用文官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太宗继续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阵图”行军布阵,严重束缚了统军的指挥权。宋朝注重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宋初时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造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