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2021年初中学业水平考试 注意事项: 1.本试卷为历史、道德与法治合卷。历史试卷为第1至4页,共60分;道德与法治试卷为第5至8页,共60分。考试时间为100分钟。试题包含选择题和非选择题。考生答题全部答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2.请认真核对监考教师在答题卡上所粘贴条形码的姓名、考试证号是否与本人相符合,再将自己的姓名、考试证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及本试卷上。 3.答选择题必须用2 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写在答题卡的指定位置,在其他位置答题一律无效。 4.本试卷道德与法治部分鼓励创造性思维,增设创意分2分。历史(开卷)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题1分,共2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 “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有助于印证和推测“上限”的是: A. 北京人的发现 B. 半坡遗址发掘 C. 青铜工艺成就 D. 铁制农具出现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中华文明的起源是一个过程,以农业产生为上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个上限指的是原始农业的兴起。半坡遗址是我国重要的原始农业遗址之一。B正确;北京人属于旧石器时代。A错误;夏朝开始出现了最早的青铜器,铁制农具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CD错误。综上故选B。 2.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首个定都南京的政权是 A. 吴国 B. 西晋 C. 东晋 D. 南朝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吴国在公元222年建立吴国,定都建业。A正确;266年建立了西晋,都城在洛阳。B错误;317年东晋建立,定都于建康,今南京。晚于吴国。C错误;420-589年的170年间,相继出现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城都在建康。晚于吴国。D错误。综上故选A。 3. 在都城长安“不仅生活着来自日本的使者,还活跃着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材料反映的主题是 A. 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 B. 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 C. 唐代民族关系的和睦 D. 明朝对外交流的盛况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同时唐朝都城长安是国际性大都市,日本多次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遣唐使,跟随使节来华的有很多留学生和留学僧等,还有很多来自中亚、印度等地的使者、僧侣与客商在唐都长安,因此材料反映的主题是唐代中外交流的发展,故B正确;西汉丝绸之路的开通与题意在时间、内容上不符合,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中外交流,不是民族关系,故C错误;明朝都城是北京,故D错误。综上答案B。 4. 下列选项中,属于宋元时期社会变化是 A. 首次思想文化高峰出现 B. 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 C. 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 D. 京剧成为最主要的剧种 【答案】C 【解析】 【详解】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发明取得重大成就,如四大发明中三大发明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北宋平民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广泛用于军事,指南针应用于航海事业,C正确;首次思想文化高峰出现是指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局面,A排除;诗歌创作进入黄金时期是在唐朝,B排除;京剧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剧种是在清代,D排除。故选C。 5. “江南市镇的早期工业化,尤其是在丝织棉纺织行业中达到的水平,领先于工业革命前夕的欧洲。”这一现象可能出现在 A. 三国时期 B. 隋唐时期 C. 五代十国时期 D. 明清时期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清朝前期,丝织业等手工业有很大的发展,当时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手工业工场。 D正确;三国、隋唐、五代十国时期还没有出现这一现象。ABC错误;综上故选D。 6. 20世纪初,清政府统一全国学制,“仍以忠君和尊孔为……大幅度增加西方教育中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当时中国教育 A. 开始出现新式学校 B. 呈现出新旧并存特点 C. 掀起尊孔复古思潮 D. 举起民主、科学旗帜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与此同时,清政府还通令兴办学堂,颁布各级学堂章程,统一全国学制,中国近代新式教育逐渐发展起来,但在教学内容上“仍以忠君和尊孔为……大幅度增加西方教育中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内容”,因此20世纪初,中国教育呈现出新旧并存特点,故B正确;洋务运动时期,洋务派先后兴办了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一批新式学校,故A错误;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胜利果实后,掀起尊孔复古思潮,故C错误;新文化运动举起民主、科学旗帜,故D错误。综上答案B。 7. “三支主力红军为担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