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部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之分,共40分。每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请在答题卡上填涂你认为正确的选项。 1. 《吕氏春秋.观世》谓:“周之所封四日余,服国八百余。”《荀子·儒效》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材料反映的是 A. 分封制 B. 郡县制 C. 禅让制 D. 行省制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故选A;郡县制到春秋战国时期才出现,秦朝时期全国推行,排除B;西周时期已经不再实行禅让制,排除C;行省制是元朝时期实行的,排除D。 2. 今天陕西西安和平门附近有个地方叫下马陵,传说就是因为董仲舒去世后葬在此地,一日汉武帝经过此地,为了表示对重仲舒的尊敬,特别下马步行,于是民间称这里为下马陵。汉武帝对董仲舒如此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 A. “推恩令” B. 废除丞相制度 C. 抑制豪强势力 D.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所学可知,汉武帝对董仲舒尊敬,主要因为他主张“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通过思想上的统一巩固了政治上的统一,D正确;“推恩令”是主父偃提出的,后被汉武帝采纳,解决了“王国问题”,A错误;明朝废丞相,而不是汉朝,B错误;抑制豪强势力是东汉时期的措施,故C错误。 3. 《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A. 平城文化落后 B. 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 C. 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 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对平城与洛阳的利弊进行了比较,并未涉及到北方各民族交融的情况,故选B;材料认为平城是“用武之地,非可文治”,强调的是平城文化落后,故排除A;材料认为在平城“移风易俗,信为甚难”,说明平城守旧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推进,故排除C;材料认为洛阳“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强调的是洛阳市中原政治文化中心,故排除D。 4. 美国学者罗兹.墨菲在亚洲史中说:在许多方面,宋朝在中国都是个最令人激动的时代,它统辖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以下哪一选项体现宋朝是一个“发展、创新和文化繁盛期” A. 改进造纸术 B. 正式确立科举制度 C. 发明活字印刷术 D. 编写《天工开物》 【答案】C 【解析】 【详解】题干强调的是宋朝是一个文化繁荣时期,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对中国乃至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巨大贡献,故选C;东汉蔡伦改进了造纸术,隋朝正式确立科举制,明朝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三者不属于宋朝,故排除ABD。 5. 赫德于1898年10月24日在《致马士函)中说:“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简直是以好心肠扼杀了进步’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 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 B. 维新派政治经验不足且急于求成 C. 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 D. 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但是他的顾问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都缺乏工作经验;根据材料“他们把足够九年吃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分析可知:赫德认为戊戌变法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康有为和其他人等急于求成。故选项B符合题意;材料没有关于戊戌变法“缺乏广泛的群众基础、顽固守旧势力过于强大”的内容,故选项AC不符合题意;材料强调的是维新派的自身原因,且材料认为“皇帝的方向是正确的”,没有关于“将变法的希望寄托在光绪帝身上”的内容。故选项D不符合题意。故答案为B。 6. “这一条约的签订,侵略者就可以对清政府随时军事控制,直接***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这一条约”是 A. 《尼布楚条约》 B. 《南京条约》 C. 《马关条约) D. 《辛丑条约》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侵略者就可以对清政府随时军事控制,直接***中国人民的反帝斗争”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条款是《辛丑条约》中规定的内容,这一内容也使清政府成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故选D,排除ABC。 7. 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经历了一个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数的有言教即主张学****西方自由、民主、平等资产阶级观念。能够印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