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内蒙古通辽市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试卷历史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共6页,15道题,满分为60分,与道德与法治同卡不同卷,合考时间为120分钟。 2.根据网上阅卷需要,本试卷中的所有试题均按要求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本试卷上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与答题卡分别封装一并上交。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在答题卡上将代表正确答案的字母用2B铅笔涂黑) 1. 四川某地二王庙的大殿有-副对联:“六字炳千秋,十四县民命食天,尽是此公赐予;万流归一汇,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对联中的“此公”主持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起到的作用是 A.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 B. 加强了南北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C. 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D. 巩固了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八百里青城沃野,都从太守得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副对联描述的是都江堰。都江堰是一座综合性的水利枢纽,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为一个系统,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这在世界水利史上绝无仅有,充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A正确;起到沟通南北作用的是隋朝大运河。B错误;灵渠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C错误;李冰父子是秦国时期蜀郡的郡守,不能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时间不匹配。D错误。综上故选A。 2. 科举制度实行了约1300年,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相对来说,它是公平、公开及公正的。明清两朝,不少有特殊成就的人,未能通过科举考试,如宋应星李时珍、曹雪芹等。有关科举制,下面解读错误的是 ①隋文帝时,科举制正式创立 ②唐朝时科举制得到了完善 ③宋朝重视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④清朝时期的八股取士埋没了很多人才 A. ①③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正式确立于隋炀帝时期。①符合题意;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唐太宗时期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科目。②不合题意;宋初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土名额,提高进士地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③不合题意; 八股取士开始于明朝时期,④符合题意。因此①④符合题意。C符合题意;②、③与题意不符。ABD不符合题意。综上故选C。 3. 某史学家说:“对于西方的挑战,中国的反应之所以迟钝,是由于中国社会在19世纪中叶面临很不平常的历史环境。内部事物万分火急,至于对西方则可以暂缓一步。”这里所讲的“内部事务万分火急”主要是指 A. 清政府准备发起洋务运动 B. 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C. 清政府内部进行权力之争 D. 维新派试图改变中国落后现状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内部事务”指的是太平天国运动, 1851年,太平天国运动爆发,英、法认为讹诈清政府的机会到了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在遭到拒绝后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处于内忧外患的情况下,清政府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所以以“安内”为主,“攘外”为辅,“攘外"与“安内”交替为重。这就决定清朝将把自己的大部分兵力放在平息太平天国运动上,把少部分兵力放在对外作战上,这就直接导致了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王朝的失败。所以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故选择B。 4. 这面旗帜召唤着全中国的各党各派各界各军,召唤着全中国的工农兵学商,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这面旗帜”是 A. 民主与科学 B. 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 C.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 共产党敌后战场的抗战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召唤着海内外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面旗帜”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战争爆发后,随着日本侵华的不断深入,我国的主要矛盾转变为中日矛盾,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国共两党,摒弃前嫌,精诚合作。在政治上国共两党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召唤着海内外的华夏儿女,众志成城,同仇敌忾,筑起了中华民族抗击日本侵略者的钢铁长城,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故C符合题意。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张,故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故排除BD项。故选C。 5. 全球化是当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