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 一、选择题(每小题绘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序号,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按要求涂黑。每题2分,共36分) 1.据考古发现,北京门头沟东胡林遗址、内蒙古赤峰兴隆洼遗址等,都发现了早期栽培粟和黍的遗存,时间在距今10000年至8000年前。其中粟是下列哪一远古先民栽培的作物( ) A. 北京人 B. 山顶洞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半坡居民最早栽培了粟,C符合题意;北京人和山顶洞人都属于史前人类,尚未开始农作物栽培,排除AB;河姆渡局面最早栽培了水稻,排除D。故选C。 2.“丝绸之路经济带”赋予古代丝绸之路以崭新的时代内涵。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 ) A. 张骞 B. 玄奘 C. 班超 D. 郑和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为古代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故A符合题意;玄奘是唐朝人,有利于中印文化交流,故A不符合题意;班超是东汉人,为东汉经营西域做出了巨大贡献,故C不符合题意;郑和是明代人,为世界的航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3.某皇帝深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古训,在治国过程中轻徭薄赋,广纳贤才,虚心纳谏,开创了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盛世局面,史称( ) A. 文景之治 B. 光武中兴 C. 贞观之治 D. 开元盛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唐太宗李世民,年号贞观,他统治时期,广纳贤才,知人善用,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职责,轻徭薄赋,发展生产,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历史上称他统治时期为贞观之治,故C符合题意;文景之治、 光武中兴、开元盛世与题干无关,故ABD不合题意。故此题选C。 4.区分历史史实和历史结论是学生学****能力之一。下列表述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 秦国蜀郡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 B. 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C. 南北朝科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 D. 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 【答案】B 【解析】 【详解】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是对《伤寒杂病论》地位的评价,属于历史结论,故选B;ACD是叙述了都江堰修建、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数字和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史实,没有对其进行相关的评价,属于历史史实而非历史结论,排除ACD。故选B。 5.“道光后期以来,清王朝曾在抵御外辱的旗帜下领导过多次民族战争。……这是一个转折点,在西太后身上,民族战争失败的同时又意味着民族抵御意识的全部丧失”下列选项最能体现该材料观点的是( ) A. 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 B. 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 C. 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 D. 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民族抵御意识的全部丧失”可知,1901年,签定《辛丑条约》,其中规定,清政府保证严禁人民参加各种形式的反帝活动,使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故A符合题意;清政府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军队驻扎在从北京到山海关的铁路沿线要地,有利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军事威胁,故B不符合题意;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派兵驻守,不准中国人居住,使使馆区成为国中之国和侵略中国的大本营,故C不符合题意;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这是清政府外交机构近代化的表现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A。 6.在武昌起义爆发时,孙中山远在海外并未直接参与,但我们仍称他是辛亥革命的领导者,这是因为他早就为革命播下了火种。其中的“火种”是指( ) A. 自强求富 B. 变法图强 C. 三民主义 D. 民主科学 【答案】C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孙中山提出了三民主义,成为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所以孙中山为革命播下的火种指的是三民主义,故选C;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口号,变法图强是维新派的口号,都不是革命的火种,排除AB;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的口号,也和革命的火种无关,排除D。故选C。 7.下图所示是小强同学学****历史某单元的内容,该内容的主题应该是( ) A. 近代探索与民族危机加剧 B. 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建立 C.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D. 从国共合作到国共对峙 【答案】C 【解析】 【详解】新文化运动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进一步传播了马克思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