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O二○年全市初中学生学业水平考试历史试题 共100分。考试时间70分钟。 I选择题 一、选择题 1.在以良渚古城为核心的良渚遗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玉器。据此判断,与该遗址居民生活的时代最接近的是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山顶洞人 D. 半坡人 【答案】D 【解析】 【详解】良渚文化距今约四五千年。良渚遗址出土了制作精美的玉器,处于新石器时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半坡人距今约6000年,使用磨制石器,处于新石器时代。因此半坡人与良渚遗址居民生活的时间是最接近的,D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排除B;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排除C。综上故选D。 2.“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商鞅说这句话的主要目的是 A. 颂扬汤武功德 B. 批评商朝暴政 C. 强调以礼治国 D. 宣扬变法图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材料的意思是说商汤、周武王称王于天下,并不是因为他们遵循古代的法度才兴旺。殷朝和夏朝的灭亡并不是因为他们更改旧的礼制才灭亡。可见,材料主张变法图强的思想。D项正确。材料不是颂扬汤武功德,排除A;材料也不是批评商朝暴政,排除B;材料强调的是法家的变革思想,不是强调以礼治国,排除C。故选D。 3.汉文帝时,在王国的政治架构上“众建诸侯”,王国增至22个,王国四百石以上的官吏“皆朝廷为置,不得自置”。汉文帝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加政府收入 B. 加强中央集权 C. 缓和阶级矛盾 D. 反击匈奴袭扰 【答案】B 【解析】 【详解】古代分封制下,诸侯有在封国内继续分封的权力。材料中汉文帝废除了诸侯自己分封的权力,把诸侯封国内分封的权力收归至中央。这显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故B符合题意;材料中属于政治举措,不能增加财政收入,排除A;“众建诸侯”会导致中央与地方矛盾的激化,不是缓和阶级矛盾,排除C;材料与反击匈奴没有联系,排除D。故选B。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内迁产生的影响主要是 A. 沟通了中外文明 B. 消除了民族矛盾 C. 促进了民族交融 D. 促进了道教产生 【答案】C 【解析】 【详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的战乱,导致北方游牧民族内迁,游牧民族与汉族的杂居,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和交流。C符合题意;游牧民族内迁属于民族融合,不是外来文明。排除A;游牧民族和汉族的融合,并不能消除民族矛盾,排除B;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是土生土长的宗教,与民族融合没有关系,排除D。故选C。 5.小明运用下面四幅图进行研究性学****他研究的主题应是 A. 耕作方式进步 B. 冶铁技术的提高 C. 铁犁牛耕的出现 D. 原始农业的兴起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骨耜到铁制农具再到曲辕犁的发展,体现了农具的改进。牛耕图体现了从农业生产动力从人力到畜力的发展。四张图整体反映了农业耕作方式的进步,A正确;冶铁与材料无关,B错误;铁犁牛耕的出现与第一张图无关。C错误;原始农业的兴起与第二、三、四张图无关,D错误。综上故选A。 6.北宋时,南方人在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 B. 自然条件优越 C. 经济实力较强 D. 对外交往密切 【答案】C 【解析】 【详解】随着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南宋时期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主要是因为此地经济实力的增强,促使当地文化的兴盛,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明显增多。C符合题意。南方政局相对稳定和自然条件优越是导致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排除A和B。材料中属于经济发展促进文化繁荣,与对外交往没有关系,排除D。故选C。 7.“(宋濂)尝与客饮,帝密使人侦视。翌日,问濂昨饮酒否,坐客为谁,馔何物。濂具以实对笑曰:‘诚然,卿不朕欺。”《明史》中的这段记载,主要反映了明朝 A. 君臣关系融洽 B. 反对铺张浪费 C. 君主专制加强 D. 饮酒之风盛行 【答案】C 【解析】 【详解】考点:明朝君主专制强化的措施。解题思路:概括材料可知,明朝官员宋濂在家中宴客的详细信息被明太祖充分掌握,并以此检测宋濂的诚实度。由此可见明朝对官员监察之严密。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明朝时期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明太祖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的耳目、爪牙。C正确;材料只体现了皇帝对臣子的严密监控,A错误;反对铺张浪费、饮酒之风等都与材料主题无关,BD错误。综上故选C。 8.唐朝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宋朝颁行了多部官修本草;明朝李时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