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四川省巴中市中考生物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 1.古诗词里蕴含着不少生物学现象或规律。“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蕴含的生物学规律是 A. 生物圈的物质循环 B. 生物间的竞争关系 C. 生物适应环境 D. 生物的变异现象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包括非生物部分和生物部分。非生物部分有阳光、空气、水、温度、土壤(泥沙)等;生物部分包括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会分解动植物遗体或动物的排泄物中取得有机物来生成无机物,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进入生态循环,真菌和细菌是在生态系统中扮演分解者。据此解答。 【详解】在自然界中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不会一直保留着,因为大量的腐生细菌、真菌等会把动物、植物的遗体遗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归还土壤,供植物重新利用,可见它们作为分解者促进了自然界中的物质循环。如题中叙述的把“落红”化作“春泥”,其原因就是被土壤中的腐生细菌等微生物给分解掉了。故“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体现生态系统物质循环。 【点睛】本题意在考查学生对生态系统物质循环概念的理解。 2.米勒模拟原始地球条件的实验说明( ) A. 无机小分子能转变成有机小分子 B. 无机小分子能够转变成原始生命 C. 有机小分子能够转变成原始生命 D. 有机大分子能够转变成原始生命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生命起源的学说有很多,其中海洋化学起源说是被广大学者普遍接受的生命起源假说。海洋化学起源说将生命的起源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无机小分子生成有机小分子的阶段;第二个阶段,从有机小分子物质生成生物大分子物质;第三个阶段,从生物大分子物质组成多分子体系;第四个阶段,有机多分子体系演变为原始生命。 【详解】米勒通过实验验证了海洋化学起源学说的第一阶段。米勒的实验如图:
将水注入左下方的烧瓶内,先将玻璃仪器中的空气抽去,然后打开左方的活塞,泵入甲烷、氨和氢气的混合气体(模拟原始大气)。再将烧瓶内的水煮沸,使水蒸汽和混合气体同在密闭的玻璃管道内不断循环,并在另一容量为5升的大烧瓶中,经受火花放电(模拟雷鸣闪电)一周,最后生成的物质,经过冷却后,积聚在仪器底部的溶液(模拟原始大气中生成的有机物被雨水冲淋到原始海洋中)。此实验结果共生成20种有机物,其中11种氨基酸中有4种(即甘氨酸、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是生物的蛋白质所含有的。米勒的实验试图向人们证实,生命起源的第一步,即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是完全可能实现的,BCD不符合题意,A符合题意。 故选A。 【点睛】本题的重点是了解生命的起源。 3.在解释物种进化原因中,目前人们普遍接受的是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有关“自然选择学说”的关键词,下列哪项是完全正确的( ) ①物种不变 ②过度繁殖 ③用进废退 ④生存斗争 ⑤遗传变异 ⑥适者生存 A. ①②③④ B. ②④⑤⑥ C. ②③④⑤ D. ①③⑤⑥ 【答案】B 【解析】 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即过度繁殖;繁殖过度引起生存斗争;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有的对生物的生存有利,有的对生物的生存不利;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因此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其主要内容有四点:②过度繁殖,④生存斗争 ,⑤遗传和变异,⑥适者生存。故选B。 4.有关分类单位的特征解释中,正确的是( ) A. 分类单位越大,所包含的种类越少 B. 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共同特征越多 C. 同一分类单位中,生物的特征是完全相同的 D. 分类单位越小,所包含的种类越多 【答案】B 【解析】 【分析】 此题考查的是生物的分类等级的知识,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据此答题。 【详解】生物的分类等级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所属的等级越小,包含的生物越少,生物的亲缘关系越近,共同特征越多;等级越大,包含的生物越多,亲缘关系越远,共同特征越少。界是最大的单位,其包含的生物最多,共同特征最少。种是最小的单位,其包含的生物最少,共同特征最多。可见B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所属的等级越小,包含的生物越少,共同特征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