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考点06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备战2020年中考化学考点一遍过.doc


初中 七年级 下学期 化学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7页1.95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考点06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备战2020年中考化学考点一遍过.doc
文档介绍:
考点06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一、拉瓦锡测定氧气的含量
1.测定原理
拉瓦锡测定空气的组成的原理:2Hg+O22HgO,2HgO2Hg+O2。
2.实验装置
***槽中***的作用是,作反应物,起液封作用,
二、吸水法测定氧气的含量
1.测定原理
利用燃烧法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的原理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使密闭容器内压强减小,在大气压的作用下,进入容器内水的体积即为减少的氧气的体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4P+5O22P2O5。
2.实验装置
(1)仪器:集气瓶、燃烧匙、导管、烧杯、橡胶管、弹簧夹。
(2)药品:红磷、水。
3.实验步骤
(1)先在集气瓶内加入少量水,并做上记号。
(2)连接装置。
(3)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4)用弹簧夹夹紧橡胶管。
(5)点燃红磷,迅速伸入集气瓶内。
(6)燃烧结束冷却至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4.实验现象
红磷在集气瓶内燃烧,放出热量,生成大量白烟(五氧化二磷小颗粒),冷却后,打开弹簧夹,水经导管进入集气瓶,进入水的体积约占集气瓶内空气总体积的。
5.实验成功的关键
(1)红磷要过量。
(2)装置必须密封。
(3)导管内先注满水。
(4)冷却到室温后,打开弹簧夹。
6.实验分析与结论
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五氧化二磷极易溶于水,不占有体积。红磷燃烧消耗了集气瓶内的氧气,冷却后,大气压把烧杯内的水压进集气瓶,压进的水的体积约是集气瓶内消耗的氧气的体积,由此证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友情提示:通过此实验也能得出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及不易溶于水的性质。
7.实验注意事项
(1)红磷要足量。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则不能将密闭容器内空气中的氧气完全反应掉,密闭容器内水面上升不到原气体体积的,导致测得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偏小。
(2)实验装置的密封性要好。如果密封性不好,则外界的空气会进入密闭容器内,导致所测得的氧气体积偏小。
(3)不能用硫、木炭、铁丝等代替红磷。因为硫或木炭燃烧后产生的气体会弥补反应所消耗的氧气,导致测得的氧气的体积不准确;而细铁丝在空气中难以燃烧,氧气的体积几乎不会变化,因此密闭容器内水面不上升。
(4)橡胶管要夹紧,燃烧匙放入集气瓶时要迅速,防止空气受热膨胀,从导管或集气瓶口逸出,导致进入水的体积增多,使实验结果偏高。
(5)集气瓶内加少量的水,目的是溶解白烟、降低温度。
三、注射器法测量氧气的含量
1.原理
在加热的条件下,铜能跟空气中的氧气反应,消耗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没有其他气体产生,减少的气体体积即为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O22CuO。
2.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3.实验仪器
硬质玻璃管(相同规格支)、橡皮塞(带玻璃导管及不带玻璃导管各个)、量筒、酒精灯、铁架台(带
铁夹)、注射器、气球、铜粉。
4.实验步骤
(1)将一支硬质玻璃管注满水(两端用橡皮塞封住),然后打开上端橡皮塞,将水倒入量筒中,记录体积。
(2)在另一支干燥的硬质玻璃管中装入铜粉,两端塞上带玻璃导管的橡皮塞,其中一端用气球密封。移动注射器活塞,在注射器中留下一定体积的气体,记录体积后与硬质玻璃管另一端密封连接。根据酒精灯的高度,将玻璃管固定在铁架台上。
(3)用酒精灯在铜粉部位加热,加热时不断推拉注射器。
(4)停止加热后,待玻璃管冷却至室温,将气球内的气体全部挤出。待注射器活塞稳定后,记录注射器中气体的体积。
5.实验现象
铜粉加热后变成黑色,冷却至室温后,密闭装置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1/5。
6.实验结论
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1/5。
7.注意事项
(1)铜粉要足量。
(2)装置不能漏气。
(3)加热温度要高一些,时间要长一些,目的是保证铜粉和氧气充分反应。
(4)加热时为保证氧气充分反应,要不断推拉注射器活塞。
(5)冷却至室温后,读取注射器内剩余气体体积。
拓展: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还有如图所示A、B、C、D、E。
E
考向一 拉瓦锡测定氧气的含量
典例1 (2018·无锡中考)化学革命是发生在十八世纪末英国和法国的一场深刻的化学学科的变革。英国物理学家、化学家波义耳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曾做过貌似相同的两个实验(见下图)。关于这两个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两个实验都可用于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B.两个实验中,曲颈甑内***的表面都变为黑色
C.波义耳的实验中,金属加热后质量增加,该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D.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