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版第9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现当代诗歌 特别微任务 文学阅读中小评论的写作.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0页121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版第9部分 文学类文本阅读 现当代诗歌 特别微任务 文学阅读中小评论的写作.docx
文档介绍:
特别微任务 文学阅读中小评论的写作
(应对2021年八省市联考命题新动向)
[走进任务] 在2021年初进行的八省市联考文学阅读中,有一道试题特别新颖、抢眼,它就是第9题,“以一则‘新世说’为题”写一则小评论。虽说试题只要求“列出评论要点”,并没有真正要求写小评论,但文学小评论的考查要求已然浮出水面。写文学短评是新教材中的一项重要求,也是新课标审美素养的重要内容。该题正呼应了新课标、新教材的要求,鲜明地反映了新高考命题的导向:写作不单单是后面“写作”题的任务,在阅读中同样可以进行,这是一种学****性写作。本任务我们将简单谈谈其应对策略。
(2021·八省市模拟演练)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文本一:
国文教员
金克木[注]
我上小学时白话文刚代替文言文,国语教科书很浅,没有什么难懂的。五、六年级的教师每星期另发油印的课文,实际上代替了教科书。他的教法很简单,不逐字逐句讲解,认为学生能自己懂的都不讲,只提问,试试懂不懂。先听学生朗读课文,他纠正或提问。轮流读,他插在中间讲解难点。课文读完了,第二天就要背诵。一个个站起来背,他站在旁边听。背不下去就站着。另一人从头再背。教科书可以不背,油印课文非背不可。文长,还没轮流完就下课了。文短,背得好,背完了,一堂课还有时间,他就发挥几句,或短或长,仿佛随意谈话。一听摇铃,不论讲完话没有,立即下课。
他选的文章极其杂乱,古今文白全有。有些过了六十多年我还记得。不是自夸记忆力好,是因为这些诗文后来都进入了中学、大学的读本。那时教小学的教员能独自看上这些诗文,选出来并能加上自己的见解讲课,不是容易的事。现在零星写几段作为闲谈。
记得五年级上的第一篇油印课文是蔡元培的《洪水与猛兽》。文很短,又是白话,大家背完了还有点时间。老师就问:“第一句是‘两千多年前有个人名叫孟轲’。为什么不叫‘孟子’?你们听到过把孔夫子叫作‘孔丘’吗?”那时孔孟是大圣大贤,是谁也不敢叫出名字的。我在家念的《论语》里的“丘”字都少一笔,而且只能念成“某”字。对孟子轻一点,轲字不避讳了,但也不能直呼其名。老师的问题谁也答不出。于是他讲,这第一句用一个“轲”字就是有意的,表示圣贤也是平常人,大家平等。这就引出了文中的议论。
还有一篇也是白话,是《老残游记》中的大明湖一段。这篇较长,背书时堂上有许多人站着。他们会高声唱古书,不会背长篇白话。好在选的还是文言多白话少。有一篇是龚自珍的《病梅馆记》。从他讲课中我第一次听到桐城派、阳湖派、“不立宗派”的名目。课文背完了,老师说了一句:“希望你们长大了不要做病梅。”刚说完,铃声响了,他立即宣布下课。
他也教诗词。教了一首七言古体诗,很长,题为《看山读画楼坐雨得诗》,写雨中山景变化。诗中提到不少山水画名家。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等名字,我就是从这篇诗中知道的。当然那时我们谁也无福见到古画。教词,他选了两首李后主的,两首苏东坡的。背完了,他又提出问题,说,“罗衾不耐五更寒”,“高处不胜寒”,两个“寒”有什么不同?一个怨被薄,是皇帝。一个说太高,是做官的。为什么一样的寒冷有两种说法?他还没发挥完,下课了。
有意思的是他选了《史记》的“鸿门宴”。文较长,教得也较久,还有许多人背不出,站着。老师说,重念重背。第二天背完有时间了,他又高谈阔论了。他说,起头先摆出双方兵力。刘邦兵少得多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