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高中语文第1部分 语言策略与技能 任务组一 任务四 抓住特点,分析作用,正确运用修辞手法.docx


高中 高二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1页1.40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高中语文第1部分 语言策略与技能 任务组一 任务四 抓住特点,分析作用,正确运用修辞手法.docx
文档介绍:
任务四 抓住特点,分析作用,正确运用修辞手法
[走进任务] 新课标、新高考都非常重视语言建构和运用这一核心素养,正确运用修辞手法就是这一核心素养中的一个重要内容。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卷Ⅱ均单独设题考查,而且题型很新颖。高考命题启示我们在复****过程中,修辞手法的复****不只是在辨认修辞手法,分析修辞句的作用,更要注意分析修辞句在语境中的本质特性。这样,既可以扮靓我们的语言,又强化了语言这一核心素养,提高了我们的审美素养。
一、掌握九种修辞手法
(一)比喻:打比方
类别
特点
本体
比喻词
喻体
例句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好像、如
出现
那小姑娘好像花一样。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成为
出现
那小姑娘就是一朵鲜花。
借喻
甲代乙
不出现

出现
教室里的花朵真多!
博喻是连用几个喻体从不同的角度、多方面地来说明或描绘本体的比喻,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各个方面,也可用几个喻体说明本体的一个方面。运用博喻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的内涵从各个不同的侧面、不同的角度表现出来。例如:我现在还不能完全测出他的分量,也不能完全看透他。他像森林,像海,像夜,像日出……带给我各种惊奇、震动和强大的吸引力。
注意问题:①本体与喻体必须具有相似性;②带“像”的不一定都是比喻句。“像”在句中,有表示推测、举例、想象、比较等意思。
理解运用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一座好的建筑,不仅要容纳四时的风景,还要容纳四时的声音。紫禁城的节气是有声音的,熟悉宫殿的人,可以从声音里辨认季节,犹如一个农夫,可以从田野自然的变化里,准确地数出他心里的日历。
比喻具有相似性,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比喻进行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句中把以声音辨别紫禁城的季节比作农夫通过田野自然的变化区分时间,体现了比喻的相似性;②宫殿的人和农夫对对象的熟悉程度相似,紫禁城的节气和自然的变化相似,从声音里辨认季节和数出他心里的日历相似。
(二)比拟:变个脸
类别
特点
例句
拟人
把物当作人
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拟物
把人当作物
人群不顾一切,涌了上来。
把甲物当作乙物
火山发出一声咆哮。
注意问题:①必须符合人物的思想感情,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氛围。如“秋雨跳着欢乐的舞,一下就是几天,真闷死人”。秋雨连绵,使人烦闷,这里却给“秋雨”以欢快的动作和感情,与人物的心情相悖。
②用以比拟的本体与拟体(人和物)应有相似点或相近点,使比拟生动自然,收到良好的效果。如“空中稀疏的星星眨着眼,发出私私的低语,相互打着招呼‘再见’!”说它们互相说
“再见”,显然不符合星星的特征。
③比拟不当常常表现为用以比拟的人和物之间没有相似点,或者不符合人的思想感情和描绘的环境氛围。
理解运用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古镇这棵名叫“龙爪”的大榕树,已有八百多年的寿数,其高、其宽、其粗、其壮、其繁茂、其绵绵瓜瓞之状……简直不再是一棵树,而已经是一座城堡。此时此刻,大群大群的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妇女、老人、孩子,闲坐着聊天、打牌、择菜、嬉戏……龙爪榕对他们而言,也已不是一棵树,而是乡村,是家园,是父母双亲,是丈夫妻子,是儿子闺女,是厨房的灶火,是锅里的食物,是阳光雨露,是水和空气,还是远祖的气息……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的修辞格,请据此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所用拟人修辞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树本来不会搂抱,使用拟人既赋予树以动感,又使人感到亲切;②“镇民被搂抱在它的浓荫里”形象地写出了树荫范围之大、浓密和人们对树与树荫的喜爱。
(三)借代:做代表
类别
例句
特征代本体
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有一个老娘。
材料代本体
金就砺则利。
人名代著作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专名代泛称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部分代整体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具体代抽象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注意问题:①借体和本体关系密切,借体必须能突出地代表本体,有鲜明的代表性,让人一听就明白所指称的事物。有时需要在上下文中对借体有所交代,使读者明白本体是什么。如“我家兄妹很多,已有两个五角星,两枚大学校徽”。由于“五角星”既可指解放军,也可指铁路工人,“校徽”可代学生,也可代教师甚至校长;因此,没有“鲜明的代表性”,会造成歧义。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