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黄金卷14-【人教版】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解析版) (2).docx


高中 高三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8页45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黄金卷14-【人教版】备战2021年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解析版) (2).docx
文档介绍:
【赢在高考•黄金20卷】备战2021高考语文全真模拟卷(新课标版)
第十四模拟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所谓“乐诗之教”,指的是儒家以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搬演等文艺方式来推行公共教化,以实现其社会伦理与政治意图的一种教育形式。其政治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教化功能。在“乐”与“诗”有机融合的和谐氛围里,通过耳目器官的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所谓“仁言”,就是一种将某种道理告之于人的理性说教;所谓“仁声”,则相当于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某种道理演绎出来,让人在感官感知的基础上去体认这种道理。如果说“仁言”是对有着深厚理性教养的人来说的,那么对一般大众而言,“仁声”能更好地帮助人们在艺术的熏陶下接受教化。“乐”与“诗”有机融合的乐诗之教形式,不像“刑”与“礼”那样刻板刚性,而是具有优美柔顺的基本特质。故其宣畅和平,涵泳德性,最为民众喜闻乐见,使人精神愉悦:“大乐,君臣、父子、长少之所欢欣而说也。”(《吕氏春秋·大乐篇》)足见“乐诗”能够给人带来精神气质上的变化。为什么“乐诗”能达到教化的效果?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这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君子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其次,乐诗之教与王道的推行关联在一起。儒家认为,霸道是凭借武力或暴力等强制力量来推行其政治目的,而王道则是通过征服人们的内在心灵来实现其政治目的。故在推行王道的过程中,类似于“乐诗”之类平和人心的怀柔之术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乐诗之教要与礼、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以便在奉行王道的过程中达到刚柔并济的社会功效。“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记·乐记》)故“乐诗”以柔性来教化政治,自然可以与礼、政、刑等治理手段一起来实现王道。
最后,“乐诗”还是政治评价的一种载体。儒家认为,音乐与政治相通,可以作为判断为政得失的一项指标。《诗经》里的诗歌,不仅“雅诗”与“颂诗”里有很多诗篇直接与政治相联系,就连“风诗”里也有很多诗篇与各类政治事件密切相关,或者可以从政治视角予以解读。如人们解说《魏风·硕鼠》诗旨时,往往会从批判社会阶层差异与分化、向往理想的乐土这样一种政治角度予以阐释。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赴鲁观乐时,从鲁国人为其演唱与表演的《诗经》不同歌诗内容和乐舞形式之中,发现了政治与德性的差异,由此对政治事务进行社会评述。
总之,“乐诗之教”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承载着重要的政治功能。儒家致力于将政治与道德观念渗透到“乐诗”中去,在艺术生活层面落实其政治理想。
(捕编自朱承《乐诗之教》)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对人进行单纯的道德说教所起到的社会教育作用,比不上“乐诗之教”所起到的作用大。
B.儒家重视以文艺来推动公共教化,重视“乐诗”对道德心的激发,至于“乐诗”的艺术性并不重要。
C.与刚性的礼、刑、政等手段不同,“乐诗”是一种柔性的手段,但在治理国家上两者可谓殊途同归。
D.《诗经》分为“雅诗”“颂诗”“风诗”三个部分,在每一部分里都有很多诗篇直接与政治相联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论述了“乐诗”在社会中的教化功能及儒家推行“乐诗”教化的具体措施。
B.第二段中引用《吕氏春秋·大乐篇》中的句子是为了论证“乐诗”的教化功能。
C.文章注重从正反两方面分析,如理性与感性、刚与柔、霸道与王道,有辩证意味。
D.文章采用“总——分——总”的论述结构,中间主体的三部分之间是一种并列的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道”与“霸道”是对立的两种治国理念,但在实行王道的过程中也不排除采用霸道常用的刑、政等硬性手段。
B.相对于强硬刚性的“霸道”,儒家所推崇的是柔和的“王道”,而“乐诗之教”是儒家推行王道的有力辅助手段。
C.今天,我们也注重音乐的教育功能,如在重要场合奏唱国歌、用励志歌曲鼓舞士气,与“乐诗之教”本质相通。
D.“乐诗”能使人受到艺术熏陶,从而激发其道德心,这样一切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形成,这是儒家理想中的社会。
【答案】
1.C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曲解文意。“仁声”比“仁言”能更好地帮助人们在艺术的熏陶下接受教化,只是“对一般大众而言”,并非所有的人。
B.“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