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考点19 诗歌的形象-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docx


高中 高一 下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25页480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考点19 诗歌的形象-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新高考专用).docx
文档介绍:
考点18 古代诗歌的形象    
鉴赏诗歌中的形象,是指诗歌作品创造出来的生动具体、寄寓了作者思想感情的艺术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和景物形象。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就是把握其特征,品味其内涵,探寻其象征意义或社会意义,进而理解作者融注在特定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复****中,考生应首先强化读懂训练,读懂就能得到80%的分数,其次强化主观答题规范训练,向规范要满分。这里的规范包括审题解题思路规范,更包括答题模板规范。
鉴赏诗歌的人物形象
1.分析概括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访隐者不遇成二绝(其二)   
李商隐   
城郭休过①识者稀,哀猿啼处有柴扉。   
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
【注】①典出《后汉书·逸民列传》:“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居岘山之南,未尝入城府。”
(1)(2023新编,6分)诗中刻画了怎样的“隐者”形象?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诗中刻画了一位绝意仕途、深居简出,品节清白、性情散淡疏放的隐者形象。(答全形象特点得2分,少点只得1分)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用汉代著名隐者庞公类比所访隐者,说他不入城郭,认识他的人很少,表现出隐者绝意仕途、栖隐山林的心志。(1分)次句“哀猿啼处有柴扉”点出隐者居于猿猴出没的山林中,同时“柴扉”亦说明其居处的简陋。(1分)第三句中“沧江白石”既暗示隐者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而“渔樵”则说隐者与渔樵为伍,过着渔钓樵采的生活。(1分)末句中“日暮归来”写其归来之晚,对雨水浸湿了衣裳也毫不在意,侧面表现出隐者生活的自由洒脱、性情的散淡疏放。此外“雨满衣”表现了隐者的高远出尘。(1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歌的人物形象。理解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就是分析诗中所塑造的人物的行为、神态、性格、情感、观点、处境等内容,把握人物形象的个性特征。诗歌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用汉代著名隐者庞公类比所访隐者,说他不入城郭,认识他的人很少,突出了隐者绝意仕途、栖隐山林的心志,与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同出机杼。次句“哀猿啼处有柴扉”点出隐者的居处在猿猴出没的山林中,同时“柴扉”说明其居处的简陋。后两句“沧江白石渔樵路,日暮归来雨满衣”是作者想象隐者日暮归来的情景。《楚辞·渔父》中渔父曾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后世遂以“沧浪”“沧江”“沧洲”等指称隐者居处。“沧江白石”既暗示其隐者身份,又象征其品节清白。“渔樵”是说隐者过着渔钓樵采的生活。“日暮归来”写其归来之晚,侧面表现出隐者生活的自由洒脱、性情的散淡疏放。而此句中最能体现李诗特色的是“雨满衣”。这三个字是对隐者飘逸潇洒的世外生活、出尘脱俗的高洁志趣的曲折反映。
变式思考
(2)(经典题,3分)诗中从哪些地方可看出“隐者”的身份?请简要概括。
答案:城里少有人知;家住深山,居室简陋;与渔樵为伍。(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分析诗中的人物形象。通读全诗,除了诗题中明确指出诗中人物为“隐者”外,诗句中并未直接指出受访者的“隐者”身份,而是通过环境描写来暗示。第一、二句总写隐者所处的环境,其中首句“城郭休过识者稀”表明隐者不愿经过城郭,城里也少有人知道他;第二句“哀猿啼处有柴扉”可以看出隐者居于深山,居室简陋。第三句“沧江白石渔樵路”直接点明其与渔樵为伍。综上所述,“隐者”身份就非常明显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第(3)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3)(经典题,6分)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案: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2分)苏轼兄弟情意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4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人物形象。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准确细致地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结合相关内容要点及诗人本身的性格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诗人化用王勃的名句抒情。王勃用“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慰勉友人不要像青年男女一样,为离别泪湿衣巾,而要心胸豁达、坦然面对。苏轼化用这两句,显然也有此意。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轼一生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