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人教重难点13 整体把握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解析版).docx


高中 高三 上学期 语文 人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5页132 K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人教重难点13 整体把握诗歌阅读-2023年高考语文【热点·重点·难点】专练(新高考)(解析版).docx
文档介绍:
重难点13 整体把握诗歌阅读题
如何鉴赏诗歌五个入手点:
(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
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
(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
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
(三)关注注释隐含义
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
(四)关注意象寄托意
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
(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
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
诗歌鉴赏试题,在新高考中类同于全国甲乙高考卷,设置两道试题(一道四选一的选择题,3分;一道简答题,6分;),总分9分,在整个试卷的15、16小题的位置上,考试内容就形象、语言、技巧、思想情感价值观、对比阅读等,一般情况下,不是单纯地只考查其中的一个方面,比方说,考查怎样表达出诗人的情感,既要答出抒情手法是哪一种,也要回答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从哪句诗句中判断出来的。
一、(济宁市名校2022届高三下学期4月模考)阅读下面两首咏柳絮的词,按要求完成 15~16 题。
唐多令
林黛玉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①。一团团、逐对成逑②。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拾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临江仙
薛宝钗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围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注]①燕子楼,在今徐州市,唐朝张建封为其爱妾关盼盼所建。张死后,关盼盼独居此楼十多年。②逐对成逑:形容柳絮与柳絮碰到时,粘在一起。“逑”即“球”。
15. 下面对两首词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两首柳絮词都运用了托物言志的写法,将柳絮自比,来表达了内心的情感。
B.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意思是柳絮可不断借助好风之力,直上青云。这里化用了宋朝侯蒙《临江仙》中“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之意境。
C.薛词“蜂围蝶阵乱纷纷”一句,以蜂蝶纷飞之状,来喻写柳絮的疏狂自得,着一“乱”字,尤其传神。
D.黛玉拟的这首词深刻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词缠绵凄恻,催人泪下。全词语多双关,明 显有借柳絮隐说人事的用意,而又浑然无迹,表现出精美的艺术技巧。
16. 同是写柳絮,但是薛宝钗和林黛玉的词却明显不一样,请比较分析两首词的不同之处。
二、(河北省唐山市2022届高三摸底演练)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田家谣(节选)陈造
倏凉骤暖茧易蛾,大妇络丝①中妇织。
中妇辍闲事铅华,不比大妇能忧家。
饭熟何曾趁时吃,辛苦仅得蚕事毕。
小妇初嫁当少宽,令伴阿姑②气顽过日。
明年原得如今年,剩贮二麦③饶丝绕。
小妇莫辞担上肩,却放大妇当姑前。
【注】①络丝:缠丝。②阿姑:丈夫的母亲。③二麦:指大麦和小麦。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气忽凉忽暖,蚕蛹就已破茧成蛾,蚕事就进入了抽茧制丝的阶段。
B.大妇忙得不能及时吃饭,中妇却偷懒修饰打扮,这让公公有些不满。
c.小妇刚刚过门,年龄尚小,不好让她辛苦,只是让她陪着婆婆嬉戏。
D.这首民谣以公公的口吻叙述了儿媳应对蚕事的事情,读来非常亲切。
16.这首民谣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B
(2)①歌颂了田家的劳动生活。②赞美了纯朴和美的家风。③为田家丰收高兴,祝愿田家年年丰收。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通读全诗,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并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解答】(1)B.“偷懒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