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测评(四)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测试内容 ①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②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③自然资源与人类活动;④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危害。
一、选择题(60分)
下图为我国某史前文明遗址的原始村落分布示意图。根据图中提供的相关信息,完成1~2题。
1.先民选择居住地时,考虑的聚落布局最主要的因素是( )
A.地形 B.气候
C.水文 D.生物
解析 聚落的形成与分布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和制约,尤其是社会发展初期(史前文明阶段),自然条件往往起着决定性作用,图示地区,居民点位于山前河谷阶地上,地形相对平坦,其影响因素主要是地形。
答案 A
2.随着时间的推移、人口的增加,图中区域M有可能发展成为聚落,其聚落的形状可能是( )
A.团聚状 B.带状
C.网状 D.棋盘状
解析 M位于河谷地区,受地形和河流限制,聚落一般呈带状。
答案 B
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完成3~4题。
3.导致图中铁路线弯曲的主导因素是( )
A.避开河谷 B.避开山脊
C.联系居民点 D.避开断层
解析 从等高线地形图及图例分布可判断,铁路主要分布在海拔低于200米的平原地区,且沿线分布有大量居民点,故铁路线弯曲主要是联系更多居民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C
4.图中居民点的分布特点是( )
①沿河分布 ②沿交通线分布 ③沿断层线分布 ④聚落的规模与地形有关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解析 结合图例及在图中的分布特点可知,居民点不仅分布在铁路沿线,而且河流沿岸地区也有分布,故可判断其分布特点。
答案 A
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下图中黑点所在地是世界某资源的主要分布区。读图完成5~6题。
5.该资源分布区的共同特点是( )
A.全年平均气温高 B.大气降水较多
C.纬度或海拔都高 D.土壤发育程度低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种资源集中分布在南极洲、格陵兰岛、亚欧大陆和美洲大陆的高山地区,由此可以判断该资源为冰川蕴藏的淡水资源。
答案 C
6.有关该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A.近年来数量有减少趋势
B.被人类大量开发利用
C.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D.其形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
解析 由于全球气候变暖,世界上的冰川在加速融化,其分布面积和蕴藏量在逐步减少。
答案 A
下图是某年河北、甘肃、四川、黑龙江四省能源生产结构图。读图完成7~8题。
7.与四省能源生产结构相关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以可再生能源为主
B.清洁能源的比重大
C.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
D.有利于降低酸雨危害
解析 读图可知,四省能源生产结构中水电所占比重小,所以不是以可再生能源为主;水电等清洁能源的比重也比较小;由于原煤、原油所占比重较大,使用这些能源会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体,所以不利于减排温室气体,也不利于降低酸雨的危害。
答案 C
8.制约①省进一步开发水能的地理条件,正确的是( )
A.水能资源蕴藏量小
B.水能资源分布分散
C.水能富集地人口分布稀疏
D.水能富集地地质条件复杂
解析 读图可知,在四省能源生产结构中,①省的天然气比重最大,可以判断为四川省;该省水能资源丰富.但其水能主要分布在河流落差大的地区,而这些地区地形与地质条件相对复杂。
答案 D
如图为我国主要滞洪区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关于我国滞洪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都位于河流中下游地区
B.都位于河流上游地区
C.都位于河谷地带
D.都位于北方地区
解析 滞洪区指滞纳洪水的地区,因此,滞洪区应该在地势较低的地区。由图可知,图中滞洪区均在河流的中下游地区。
答案 A
10.我国西部地区几乎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是( )
A.人口稀少
B.降水量少
C.河网密度小
D.平原面积小
解析 我国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地势较高,降水较少,这是我国西部没有滞洪区分布的主要原因。
答案 B
读“我国著名运煤专用铁路示意图”,完成11~12题。
11.该铁路穿越的最大障碍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从图中看出,该铁路穿越太行山区,位于图中②处。
答案 B
12.有关交通线路区位选择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铁路、公路的选线要尽可能避开气象灾害和地质灾害双发区
B.平原地区的地形对线路限制较大
C.公路在缓坡上呈“之”字形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