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湘教版高一上册地理必修1双基练习题及答案解析18份.zip


高中 高一 上学期 地理 湘教版

1340阅读234下载11页13.45 MB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下载所得到的文件列表
文档介绍:
双基限时练(五) 地球的结构
一、选择题
如图是地球内部圈层示意图,读图,完成1~5题。
1.图中四个圈层中,可能是岩浆源地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图中四个圈层中,呈液态或熔融状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3.图中四个圈层中,可能与地球磁场形成有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4.图中四个圈层中,与地球外部圈层关系最密切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5.岩石圈的下界在(  )
A.莫霍面 B.古登堡面
C.软流层上界 D.下地幔上界
1~5.解析 图中的序号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一般认为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之一;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它相对地壳的流动形成磁场;岩石圈与地球的三大外部圈层形成相互渗透的整体。
答案 1.B 2.C 3.C 4.A 5.C
读我国部分地区地壳等厚度线图,完成6~8题。
6.图示地区的地壳厚度(  )
A.由西向东逐渐增厚 B.由北向南逐渐增厚
C.由东向西逐渐增厚 D.由南向北逐渐增厚
7.若绘制地壳厚度剖面图,其0千米为(  )
A.海平面 B.岩石圈底部
C.软流层底部 D.莫霍面
8.开钻科学探索井是我国科学钻探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地点中属于最佳开钻地点的是(  )
A.江苏省东海地区 B.青藏高原地区
C.山东省诸城地区 D.安徽省盘龙地区
6~8.解析 第6题,由图中等值线的数值可直接读出,由东向西数值逐渐变大,说明地壳厚度由东向西逐渐增厚。第7题,地壳原厚度的起算点0千米处应为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莫霍面。第8题,海洋上的地壳较薄,是科学探索井开钻的最佳地点,江苏省东海地区位于海洋,其他三处属于陆地。
答案 6.C 7.D 8.A
地质学家经常利用地震波来寻找海底油气矿藏,据此完成9~10题。
9.下列四幅地震波示意图中表示海底储有石油的是(实线为纵波,虚线为横波)(  )
解析 图A中横波消失,说明该处有液体物质,可能储有石油。
答案 A
10.某海域海底发生地震,此时震中附近船只上的人会感到(  )
A.只有上下颠簸 B.只有前后、左右摇晃
C.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D.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解析 由于横波不能通过液体物质传播,故震中附近船上的人只会感到上下颠簸。
答案 A
读秀丽的黄果树瀑布景观图,完成11~13题。
11.该景观图体现出的地球圈层的个数是(  )
A.2个 B.3个
C.4个 D.5个
12.构成该景观的主体要素属于的圈层是(  )
A.生物圈 B.水圈
C.岩石圈 D.地壳
13.该景观的形成过程,充分说明了(  )
A.图中各圈层都是连续而不规则的,且都相互联系
B.图中的各圈层之间存在着物质迁移和能量转化
C.图中的各圈层是独立发展变化的
D.图中各圈层的内部物质运动的能量都来自太阳辐射
11~13.解析 景观图中涉及的圈层有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该景观的主体要素是瀑布,应归属于水圈;该瀑布的形成说明地球的圈层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它们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迁移与能量的转化,其所需能量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它们分别是地球内能、重力能、太阳辐射能。
答案 11.C 12.B 13.B
读图,完成下题。
14.组成该山体岩石的矿物直接来自(  )
A.地表
B.地壳上部
C.地壳下部
D.地幔
解析 组成该山体的岩石是火山喷发出来的岩浆冷却形成的火山岩,岩浆直接来自地幔。
答案 D
2013年3月以来,北大西洋极圈附近的冰岛发生大规模火山喷发,火山灰蔓延使欧洲航空业蒙受重大损失。如图为火山喷发图片。据此回答第15题。
15.这些蔓延的火山灰物质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是(  )
A.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C.水圈、生物圈→大气圈→岩石圈
D.水圈、生物圈→岩石圈→大气圈
解析 题干已经说明是选择火山灰在地球圈层中迁移的顺序,而不是从火山灰的来源开始,很显然火山灰漂浮在大气圈中,慢慢会沉积下来,进入到水圈、生物圈,并最终沉积下来,回归岩石圈。
答案 A
二、综合题
16.下图为地震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变化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线条A是________波,传播的速度较__________;线条B是________波,传播的速度较____
内容来自帮提分https://www.sfbroad.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