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 40-完形填空记叙文(20空)(重难题型) 全国卷对完形填空的考查,近几年来一直以记叙文和夹叙夹议文为主,以说明文和议论文为辅。从选材到试题的设置都呈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 1. 题材相对稳定:文章的选材都是中学生熟悉的话题,能够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读后 能给考生带来心灵的启迪。且文章大多原汁原味,语言地道,注重思想性和教育性,具有积极的教育意义,体现出了课程标准中对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要求。 2. 文章短小精悍:完形填空的文章长度一般为250词左右,结构完整,脉络清晰,难度适中,全文设置20个空格,要求考生根据文章的整体内容,从层次结构和上下文的逻辑关系方面选择符合文章情节的选项, 很少涉及纯语法知识试题。 3. 稳定中有变化:近几年高考完形填空在选项的设置上,打破了传统的四个选项类别一致的命题规律。 题型解读: 记叙文是记人叙事的文章,它主要是用于说明事件的时间、背景、起因、过程及结果,即我们通常所说的五个" W "( what, who, when, where, why )和一个" H "( how )。记叙文的重点在于"述说"和"描写",因此一篇好的记叙文要叙述条理清楚,描写生动形象。 1. 叙述的人称 英语的记叙文一般是以第一或第三人称的角度来叙述的。用第一称表示的是由叙述者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经历。它的优点在于能把故事的情节通过"我"来传达给读者,使人读后感到真实可信,如身临其境。如: The other day, I was driving along the street. Suddenly, a car lost its control and ran directly towards me fast. I was so frightened that I quickly turned to the left side. But it was too late. The car hit my bike and I fell off it. 用第三人称叙述,优点在于叙述者不受"我"活动范围以内的人和事物的限制,而是通过作者与读者之外的第三者,直接把故事中的情节展现在读者面前,文章的客观性很强。如: Little Tom was going to school with an umbrella, for it was raining hard. On the way, he saw an old woman walking in the rain with nothing to cover. Tom went up to the old woman and wanted to share the umbrella with her, but he was too short. What could he do? Then he had a good idea. 2. 动词的时态 在记叙文中,记和叙都离不开动词。所以动词出现率最高,且富于变化。记叙文中用得最多的是动词的过去的,这是英语记叙文区别于汉语记叙文的关键之处。英语写作的优美之处就在于这些动词时态的变化,正是这一点才使得所记、所叙有鲜活的动态感、鲜明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3. 叙述的顺序 记叙一件事要有一定的顺序。无论是顺叙、倒叙、插叙还是补叙,都要让读者能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顺叙最容易操作,较容易给读者提供有关事情的空间和时间线索。但这种方法也容易使文章显得平铺直叙,读起来平淡乏味。倒叙、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能有效地提高文章的结构效果,让所叙之事跌宕起伏,使读者在阅读时思维产生较大的跳跃,从而为文章所吸引,深入其中。但这些方法如果使用不当,则容易弄巧成拙,使文章结构散乱,头绪不清,让读者不知所云。 4. 叙述的过渡 过渡在上下文中起着承上启下、融会贯通的作用。过渡往往用在地点转移或时间、事件转换以及由概括说明到具体叙述时。 在记叙文类完形填空的解题过程中,除了需要具备扎实的语言知识之外,还需要一套过硬的解题方法和技巧,很明显,如果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思路,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从而大幅度提高正确率。 1. 读透首句,掌握主旨 重视首句,明确短文话题,了解篇章结构,预测全文内容。绝大多数记叙文的作者都会用一句话点明人物的姓名、身份或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然后再逐渐深入介绍事件的发生、发展,最后得出结论,所以读透句首对学生了解全文至关重要,这就是我们理解文章内在联系的"突破口"。 2. 跳空速读全文,掌握中心 速读全文要求一气呵成,跳过空格,快速阅读,领会大意,把握中心。重点了解记叙文的要素,如: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等,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叙述